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仙来居伴奏网

 找回用户名密码
 註@冊
查看: 231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地方方言是保护还是抛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10 09:14: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语言是人类交流意识的载体。语言,可以用口头(语音)形式表达,也可以用书面(文字)形式表达。语言(音)文字,通常称为语文。说语言,一般是指用语音表述的语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语言上,我国有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等七大方言。其中说北方方言的约占人口百分之七十,其他六大方言分布在南方各省,说这些方言的约占总人口百分之三十。在南方,除了说北方方言外,一省两语以上的就有不少,其中广东就有粤语、客家语,潮州语(属闽南语)。我们从祖先开始,记录语言写的都是汉字,写汉字的人都是中国人,因此,中国人在海外,素来就有“同文同种”的说法。相对而言,却没有“同语同种”的说法,这就说明了我们的语音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汉语经过历史的变迁,分化为多种地域方言,并流传至今。今天我们说的,是现代汉语的方言。现代汉语方言很多,经学者研究才归纳起相对认可的七大方言。

在七大方言之下还有分支,同说一种方言,都有语音语调的不同。确实,中国地大人多,要是各说各的方言,就尤如“鸡同鸭讲”(隶书字为广东方言词,下同)——谁也听不懂。有位北方作家过去就曾说过,说他第一次来广东时,“我说的他听不懂,他说的我听不懂,好象到了外国一样。”要用统一的语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言,现代汉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推行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统一语言——普通话,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使用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

在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到今天,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也有那么一句话,叫做“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无疑,过去广东人不容易说好普通话是事实。现在就不同了,来广东的人很多,除了上年纪的以外,到处都可以用普通话和你对话。同时,北上的广东人,许多都能说流利的普通话了,不过,他们与本地人对话,还是多用粤语,其实这也很正常。广东人的大多数,不但能说流利的普通话,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丰富了普通话的词汇。推广普通话老大难的广东地区尚能如此,其他方言区就不在话下了,说明国家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然而,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推广和普及普通话,不要把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上极端。不要以为全国上下,人人都只说普通话,不讲方言,甚至消失了方言就好。世间的事,物极必反,如果这样,必然导致语言文化严重丢失的后果。可以这么说:普及普通话实现之日,也是保护方言开始之时。我认为,积极普及普通话,适时保留方言才是我们今天应取的态度。

第一,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一样,也是方言,只不过是被规范了的北方方言。由于北方方言也有不同地域的语音语调差别,所以,来个规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国家把语音规范起来,北方方言才成为普通话,不应把普通话与方言分贵贱。有些地方,把说普通话说得好的,看成是高贵的,小看那些普通话说得不好甚至说方言的人,有意无意地把人家说不好的话语拿来取笑,其实是不好的。甚至有的人,对方言抱有岐视的眼光,更是错误的。

第二,普通话与方言其实是“兄弟”,是一条树干上长出来的分枝。汉语是古“雅言”形成的,北方方言与其他方言都是由雅言分支出来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雅言既与当地的土语融合,又不断地向“官话”靠拢,最后形成各地的方言。由于各地的方言,都离不开汉语的这条根,所以,今天各地的方言,对照普通话,其语音都有一个相互对应的关系。无可非议,各地的方言,都是汉语的一部分,它们好比一个庞大的家族,汉语好比老爷子,方言好比儿子,方音好比孙子,各种方言之间,是兄弟的关系。在他们当中,每种方言就是一个儿子,而每个儿子都有他在他那个大家族中的应有位置。也就是说,各种方言在汉族地区都有它的一席之地。

第三,推广和普及普通话不等于消灭方言。汉语虽然以普通话为标准,作规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从逻辑上讲,是说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并不是说,更不等于替代和消灭方言;从法律上讲,没有不准说方言和废除方言的规定;从客观上看,方言仍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谁也不可能把方言消灭掉。

第四,普通话与方言是一种和谐统一关系。2004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在国际世界语大会上说过:“中国推广普及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他的话代表了我们国家的语言政策。他所说的“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也是普通话与方言的正确定位。所以,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也说方言并不矛盾。

第五,普通话也应当吸收方言的营养来丰富自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室主任周垒说过:“普通话既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准确地表述了两者在和谐统一关系中所在的具体位置。普通话也来源于方言,它首先是来源于北方方言,和其他方言一样,北方方言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尽管普通话已曾吸收过其他方言的一些优点,但它不可能穷尽汉语(包括方言)的全部优点。同时,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以后,广东话方言词进普通话的也不少。比如普通话过去对载人汽车叫公共汽车、小公共汽车、小车、轿车,人们已经改叫吸收外语而来的广东话“巴士、大巴、中巴、小巴、的士”了。还有,乘出租车叫“打的”,把难办的事顺利办妥了叫“搞掂”(有的说成或写成“搞定”是不全面的),吃完东西结账叫“埋单”(有的说成或写成“买单”是不准确的),这些词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人们说普通话的口中。

第六,适时保留方言有着重大的意义。方言是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粤语、粤剧,岭南特色就有缺失了。当然,你总不能要粤剧也唱普通话吧。古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名句,说明人有浓厚的乡土感情。方言是乡土文化之一,说乡音是爱乡,爱乡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如果真的“上卫视”就必须用普通话播音,是不是“为过”了些?方言地区的省份,电视面对的是本土群众,对其说方言无须反对。至于外地人,接触一下方言也并非坏事,他们可以以此来了解地方特色。同时,沿海地方台还有个对外的功能,普通话如同简化字一样,在台湾、港澳,在海外还不是完全普及,那么,对其电视的用语上,是不是也该放“松动”些呢?另外,人说方言是活化石,假如,这只是假如,假如强制说普通话,方言归于消亡,那些语言学家,就没有“活化石”去研究汉语的发展了。但也无需担心,我相信,方言仍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总之,我认为,推广和普及普通话与注意保留方言并不矛盾,应当给方言保留存在的空间,如有不当,请多多包涵。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2
发表于 2011-10-10 09:19:08 |只看该作者

保护地方戏,请从保护方言开始


最近,学者余秋雨撰文称,中国现存172个剧种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是不合适的,应该做减法。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这里,笔者不去评论余秋雨观点的对错,单说地方戏曲的保护,我认为应该从保护方言开始。
    我国的地方戏曲可以分为昆(曲)、高(腔)、梆(子)、(皮)簧四大类,此外还有一些民间歌舞和小调。其中任何一种声腔从起源地流传到另一地往往结合新地的方言和音乐成分而发生衍变,形成一种声腔的新派别。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了“剧种”这个新名词,以戏曲的分布地域和所使用的语言,把地方戏分为川剧、闽剧、婺剧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语言,也就是方言。据粗略统计,我国现存约有80余种民族语言。戏曲声腔在不同方言区域流传,流变转合,才形成了如今百余个剧种。可见,戏曲与方言关系甚大,学者周振鹤、游汝杰在其合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就说“地方戏的生命力就在于方言”。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方言的使用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百里不同言,十里不同音”的地域分割早已不适应当今开放融合的社会大趋势,推广使用统一标准、方便交流的普通话就有了最现实的必然性。另外,伴随人口流动的愈加频繁,特别是年轻一代异地打工、求学,方言的纯正程度也正在经受冲击。日益融合的社会、频繁的地域交流,影响的不仅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本身也深受影响。现在沪剧招生,很多学生已经说不好标准的上海话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方言的加速消失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民族文化危机,同样成为地方戏曲保护的难题。其实,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在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时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的杨光说:“中国推广普及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已经规定了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语言是重要的遗产形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3
发表于 2011-10-10 09:20:31 |只看该作者

保护地方方言,稀有姓氏以及少数民族被同化以及东亚共


保护地方方言,稀有姓氏以及少数民族被同化以及东亚共同体建议书。
  
   地方方言是比文字更古老的文化资产。汉字从甲骨文开始演变到今天的简化字,历经数千年。可谓是宝贵的活化石。可是地方方言更古老。文字可以被印在书上,被刻在石碑上。可是方言却不是如此。方言是文字的发音,是腔调,是比文字更软更无形的文化产物。
   方言承载的是族群的历史,性格,思维等形成过程当中某种独特但未知的工序。是地方的山山水水在一年四季风霜雨雪里不同风景投射在人类族群上的魂魄。正如,同样是熊,有雪白耐寒的北极熊,有捉鱼追兽,上树钻洞的棕熊,黑熊,也有憨态可掬,可爱顽皮的熊猫。
   方言所衍生出的是历史大潮里灿如群星的一个个独特的人文个性表现。随着全球化大潮到来,流行音乐日益泛滥。简单的几个音乐片段就被大肆包装后倾销。可认真追究起来,音乐来自韵律,而这个韵不就是来自我们日常的语言里的吟哦咏叹,南腔北调吗?而历史悠久,异常丰富独特的方言就是尚待发掘的文化矿脉。不仅仅是音乐,更可能是一切人类文明创作过程当中的激情,的冲动,的魂,的魄。是我们很可能还远未理解的财富。
   历史上,石油,稀土等被视为没有什么价值之物,可是一旦到了某个时候,就成为极大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关键。石油没有被开采,还会静静的埋在地下,不会消失。可是方言一旦被遗忘,讲方言的环境一旦被破坏,就很难被回复,方言就会永远的消失。在普通话日益普及的今天,是不是就不需要方言了呢?是不是一定要眼睁睁的看着方言慢慢死去而什么也不做呢?熊掌和鱼翅是否就一定不可兼得呢?讲普通话就一定要抛弃方言吗?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就这么被我们自己丢掉了,是不是一种悲哀?
   稀有姓氏也是如此,在历史长河里,东方,西门,南宫,独孤,慕容等复姓氏族,出过不少名人,同样,单姓里稀有的姓氏氏族里也出过不少历史名人。可是随着中国人口的日益膨胀,稀有姓氏的人氏慢慢淹没消逝于茫茫人海中。姓氏的多样性正慢慢消失。现在过分追究血统传承固然有些不太现实,可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人文资产的流失呢?
   少数民族呢,随着少数民族和汉族通婚的日益增多,后一代之后,后二代则往往脱离了少数民族。也许从统治管理的立场来看,简单了,统一了是好事。可是对整个民族,对人类历史来讲,是好事吗?
   秦始皇统一六国,了不起!可是为什么要统一文字?为什么文字是仅仅被统一,为什么推广秦隶书的同时,不能同时保留六国文字?求同为什么就不能存异?汉朝独尊儒术,百家争鸣不再。这是不是历史的悲剧?在我看来,积极引入佛教的北魏鲜卑,就比说什么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汉朝要好。更何况汗血宝马的事情,本身就是汉朝使者失礼在先,谈何正义?若历史从来就没有正义,那么我们是不是要继续没有正义的历史,走向没有正义的未来?没有勇气和气魄去追求正义的人类,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什么是正义我不好下定论,但是我认为诚实和宽容是正义的必要元素。当然,话说回来,求同不存异固然不好,存异不求同同样不可。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规则,一种礼仪。一种尊重个性发展,也维护一个个个体都能共同,平等的生存发展的环境的公共秩序。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我们也许可以认真的对待我们一直忽视着的问题,采取真正的措施来亡羊补牢。
   我们可以允许和支持各个地方电视台和电台,起码有一个频道讲本地方言;我们可以把三代内稀有姓氏的无论直系还是旁系的后代都回复成稀有姓氏,并给以一定优惠照顾;我们可以把新中国建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汉族通婚的后代都归属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通婚的后代,归属为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稀有姓氏和稀有姓氏通婚的,后代归属为人数较少的姓氏。
   甚至,我们可以更改宪法,取消所谓的中华民族,直接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改成东亚人民共和国。并向所有的东亚国家发出邀请加入东亚人民共和国。能允许内部求同存异的国家,是东亚各民族的共同家园。东亚各国的历史恩怨,现实领土纠纷则可不解而决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4
发表于 2011-10-10 09:28:37 |只看该作者
逝去的语言:还要不要教下一代方言?

方言,又称土话,带有泥土庄稼地的气息,说起来生动形象逼真酣畅淋漓,像山沟卯梁,像涧谷琴音,像山崖边的脆枣树,像小院飘着深黄的玉黍香,朴素凝重,铿锵有力,声形兼备,情感丰富,极具感染亲和力。方言,是我们身份的认证,是故乡的胎记,也是牵着风筝的线。土话是根,无论你身处何处、身居何职,当你偶然回头看着那操着熟悉口音的乡亲时,想到的便不仅是亲切,更是责任。但是随着一代人的故去,新的一代人的成长,方言似乎愈来愈被冷淡,到底要不要教下一代人方言?
在姑苏城内,现在已很少能听到吴侬软语的苏州方言,一些“老苏州”很纠结——
还要不要教下一代苏州话?

  过去走在姑苏的大街小巷,满城尽是苏州话,一片吴侬软语。如今这种景象已很少见了。随着在苏州的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持平,加之学校推广普通话,连土生土长的“小苏州们”也不怎么会说苏州话了。对此,一位专门教授苏州方言的苏州市科普学院的老师说:“苏州话很有地方特色,在普及普通话的同时,也希望能把苏州话流传下去。”

  现在听到苏州话少了

  在苏州某论坛上,网友“圆子泡面”发帖表示:“记得小的时候,走在苏城的大街小巷,基本上满城尽是苏州话,一片吴侬软语。但是现在长大了,慢慢的听苏州话的机会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少了。”

  “现在,在苏城的日常生活当中,时常会发生‘不好意思,能说普通话吗?’的尴尬事情。然而,更加尴尬的是,如何教下一代学苏州话。”网友“圆子泡面”表示:“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表示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局面,就是夫妻双方有一个不是土生土长的苏州当地人。”

  “圆子泡面”说道:“我就有一个好朋友,他是盐城人,但是很小的时候就来到苏州。由于当时大家都说苏州话,他自然学了一口流利的苏州话。但是,现在他老婆是四川人。而家里的老人呢,说的是苏北话,老婆又说四川话。结果基本上在家里交流用的是‘苏北话+普通话’。有一次,我打趣地问他,你孩子将来学什么话呀?他很纠结地说,基本上是普通话吧!”

  苏州话真的蛮好听

  看完楼主的帖子,不少网友纷纷发言表示,对楼主所说的深有感触,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运用苏州话的地方也变得越来越少了。

  网友“冕冕mianmian”说道:“虽然普通话很重要,但是我觉得苏州话真的是蛮好听的呀,真心希望好听的苏州话可以一直流传下去啊!千万不要像有些文明古迹那样慢慢消失!”

  网友“Nora筱”更是调侃道:“姐我现在怀孕已经有3个多月的时间了,正准备开始用苏州话给肚子里的宝宝做胎教呢!我还要唱苏州版的《我是一只小毛驴》给宝宝听。不过,不可否认现在普通话也很重要,感觉稍微正式一点的场合就得说普通话了。至于普通话,我想等他上学了再去跟老师学好了。”

  “我只听得懂,不太会讲,我跟我老公不是一个地方的,所以我们的女儿只会普通话!”网友“叮当小厨”表示:“其实,现在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多,这种现象在中国已经很普遍了,不少孩子都只会说普通话,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老师方便教育,各个地方的人也方便交流,其实也算是一种融合吧!”

  想学,但没有大环境

  记者在苏州狮山社区了解到,该小区的一位退休教师张永和,用自己一口流利、标准的苏州话在社区义务开办了苏州话班,并用自己30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向社区的外来居民教授苏州话,传播古老、悠久的苏州文化。

  张老师告诉记者:“其实,现在想学苏州话的外地人还真的不在少数,不少新苏州人表示希望能多学习一些苏州话,但是由于日常没有这样学习说苏州话的大环境,所以想说甚至是想听苏州话都不是很容易。”

  苏州托普学校教授苏州话的方老师向记者介绍道:“现在很多外地孩子,在苏州上完学也就留在了当地,我们开设了苏州话课程之后也受到了不少同学的拥护,虽然是选修课,但是每节课,课堂都坐得满满的,甚至一些没有选修的学生也会来旁听。”

  园区某公司白领小周是北京人,从苏大毕业后就一直在苏州生活、工作,算下来也有8年的时间了。小周告诉记者:“其实,我一直很喜欢苏州话,软软绵绵的很好听,可惜我和妻子都不是本地人,现在有事没事我们会看一看一些用苏州本地方言主持的节目,希望以后有了宝宝也能教上宝宝几句。”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5
发表于 2011-10-10 09:30:18 |只看该作者
要不要提倡地方方言进学校课堂

上海市初中预备班语文拓展课程教材中,首次收录了上海地方方言。据称,这些沪语方言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的《上海七百年》,主要探寻了上海话的由来和发展。像“阿是”等苏州话、“阿拉”等宁波话,“司的克”、“水门汀”等外来语,还有许多上海人如今听不太懂的老上海话,也被一一列入。此间媒体援引有关人士的话称,此举有助于让上海学生了解上海方言的悠久历史,更好地融入社会。

  方言进课堂,固然是桩新鲜事,但是在普通话还需要国家下大力气推广的今天,让小学生在课本里学方言,这样的做法值得商榷。如果在三尺讲台上重新捡起方言来“传道授业解惑”,这种做法明显违反了国家的明文规定,不值得提倡。


  我国国情特殊,民族众多,方言遍布,“十里不同音”,“隔山听不懂”。游离于普通话之外的地方方言阻碍了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鸿沟。对一个独立完整的国家而言,语言的统一是一件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国家一直以来大力提倡和推广使用普通话,近年来还每年设立普通话推广周。许多地方ZF也明确规定,在机关单位和服务窗口一律使用普通话。


  我们不回避方言在地域文化中的特殊作用。但在信息传递越来越直接,人们的生活工作半径越来越拓展,无障碍的语言平台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方言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暴露无遗。


  现在是不是像某些人士所说的“普通话推广得太广了”,到了“该保护方言”的时候了呢?据不久前公布的我国首次“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全国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的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仅为53.06%,其中城镇居民为66.03%,乡村居民为45.06%。即便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城市,虽然市民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的占总人口数的70.47%,但在集市、医院等公共场合,常用普通话的市民低于30%;市民在单位常说普通话的占34.84%,这个数字居然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上海这个大都市学说普通话的任务还很艰巨,与这个城市的发达程度并不相称。


  方言的发掘、保护、研究和传承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但不能与国家推广普通话这个大政方针相违,更不该把方言编入教科书拿到中小学课堂上来搞“传承”。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6
发表于 2011-10-10 09:44:15 |只看该作者
方言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血液 地方话需要得到保护

滑稽戏面临“温饱问题”
    王汝刚介绍,上海滑稽戏是江南独特的地方剧种,前身是独脚戏,以沪语为主要语言,既演曲艺又演戏曲,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王汝刚称,独脚戏属于曲艺范畴,一般以二人合作演出为主,也有一人和三人合演形式。滑稽戏讲究“说学演唱”:说,说故事;学,学名人和模仿小贩叫卖;演,演人物;唱,唱戏曲和流行歌曲。
    滑稽戏现在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汝刚也是国家级传承人,为了保护上海滑稽戏,他花时间写《海派滑稽》,为上海几代滑稽戏艺术家18位前辈立传。
    现在滑稽戏的观众慢慢地减少,王汝刚认为滑稽戏面临的困境是如何解决“温饱问题”。现在该团在黄埔剧场的“上海笑天地”表演,通过各种方式吸引观众包括年轻人,将票价降低,最低票价为50元。
    目前很多孩子在学校讲普通话,回到家里也讲普通话,地方特色没有了,沪语、粤语和武汉方言等母语都有消失之虞。
    王汝刚表示,现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都只是“水泥森林”。“只有语言才是城市的灵魂、血液,只有语言的交流,这个城市才能流动起来灵活起来。”王汝刚呼吁,保护方言刻不容缓,把保护方言和保护传统都重视起来,这个城市会建设得更好。
    如何在本土语言艺术传承发扬中,找到一种途径保护母语,王汝刚在上海有独特做法,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正打算筹办一所沪语学校,为保护沪语给力。王汝刚呼吁电视台尽快制作一些雅俗共赏、符合青少年口味的方言版节目。
    记者 袁毅 实习生 吴细琼

    5月7日,“亚洲笑星”、国家一级演员、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团长王汝刚作客“名家论坛”,趣谈上海滑稽的历史、特点和发展以及他对滑稽生涯的感悟。演讲中,王汝刚和他的徒弟陈亮不断地示范表演上海滑稽的“说学演唱”各种技巧,逗得观众们笑声连连。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联系微信QQ:5087708 Email:5087708@qq.com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友上传分享,仅供试听,若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