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仙来居伴奏网

 找回用户名密码
 註@冊
查看: 21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纵论林彪与魏延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4 16:21:2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林彪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家。在红军中,仅次于毛泽东,毛泽东精于战略,而林彪精于战术。莱阳三战,林彪因出色的军事指挥迅速获得朱德的赏识和重用。随朱德上井岗山后,林彪参加了前四次反围剿的战斗,林彪的红一军团的战果辉煌,但是损失却是最小。林彪用兵如神,百战百胜,几乎没有败绩。他的此时军事思想也是解放军著名的林彪六原则的雏形(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之后逐渐成为解放军中的战术基础。在长征途中,林彪指挥了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会战,虽然红军损失惨重,终于突围出蒋介石和白崇禧的夹击。

然后,林彪又完成了飞夺泸定桥和攻占腊子口两个被国民党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红军中的威望更加得到提高。红军到达陕北后,林彪任红军大学校长。
在抗日战争时期,林彪更是以其指挥的平型关大捷达到其军事生涯的顶峰。

林彪被误伤后在苏联治疗期间,参与一些共产国际的重要会议以和苏联的高级军事会议。期间林彪作出和绝大多数苏联高级将领不同的判断,他指出苏联将军们的防御战略的错误。并且判断出希特勒出兵方向和规模,并且详细阐述了自己认为苏联战争的全部作战体系和计划,这些之后都被事实应验。斯大林对这个中国高级将领十分欣赏,亲自赠送手枪给他,但是因为各种现实的因素,斯大林并没有按照林彪的建议调整重新部属。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战争果然和林彪预测德一样。苏联的错误防御战略导致初期损失数百万军队和大片富饶的国土。此时斯大林又请林彪参加了保卫莫斯科的高级军事会议,林彪提出不应该进行单纯的防御,在重点包围莫斯科的同时,应该保留相当数量的后备部队准备全面的反击。斯大林对这种提议非常赞成,称赞林彪为无敌将军,同时希望林彪留在苏联继续为其出谋划策。

内战期间,林彪率部从中国最北端的东北打到最南端的海南岛,攻占了大半个中国,打赢了三大战役的二大战役,几乎一个人决定了中共战略决战的胜利。前后歼灭国军总数超过150万人,赫赫战功无需多言。

魏延,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攻长沙时,魏延杀主献城,后随刘备入川,一路战功不少。任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随诸葛亮平定南蛮,在陈仓力劈曹魏大将王双,迁升为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延之功虽难与林彪相比,但也是三国时期的军事奇才。尤其表现在镇守汉中和奇袭子午谷之谋两件事上。

刘备入川后,留魏延镇守汉中。汉中是益州到关中的咽喉,其重要性不亚于荆州之于益州。魏延的策略是‘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即重兵镇守汉中,把曹操阻挡在汉中城外。接任的王平完全按照魏延的既定方针办,也以少胜多,在兴势打败曹爽率领的十余万魏军。到了姜维守汉中,他认为魏延的军事部署,“虽合《周易》‘重门’之义”,但只能保证不丢土地,却不能大量杀伤敌人,于是他改变魏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放弃汉中外围据点,将驻军撤守汉、乐二城,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到盆地内部的做法,并认为此乃“殄敌之术也”。姜维轻易改变魏延的战略部署,却直接导致蜀汉的灭亡。足见魏延之才。

诸葛亮首次北伐,魏延提出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战略。魏延献策由他率精兵五千,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袭长安,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趋长安会师。魏延久镇汉中,对于汉中一带的地理状况应该是非常熟悉,对于镇守关中的魏将夏侯茂也是相当了解,知其只是贪生怕死的无谋之人,必会弃城而逃。而且诸葛亮韬光养晦多年久未用兵,魏国无论在军事上、物资上,甚至在精神上连一点准备都没有,不可能在人烟荒芜、崇山峻岭的狭长山谷中留下一支伏兵。而且魏延之谋可行是有先例的。楚汉战争时,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然后主力东出潼关,分支军越陇山与从汉中向祁山的支军配合成钳形攻势取陇右。高祖还定三秦,一举而攻克关中。

假如诸葛亮采用之,很可能北伐已经成功。可惜诸葛亮谨慎得近乎胆小,终不敢采用魏延之谋。这段故事与林彪在辽沈战争初期,曾经和毛泽东发生过很大的分歧极为相似。当时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认为应该首先打下锦州,切断东北国军的路上退路,把六十万国军封锁在东北歼灭,不让起进入关内战场。林彪对这个战略表示认同,但是他反对首先进攻锦州,而是希望首先进攻长春,他认为只要包围长春,国军就无法从水路撤离出东北,一样可以起到之前的战略目的。事实上,正是由于长春围困战直到1948年5月才结束,在这期间,蒋介石和国军智将卫立煌等人都没有能够下决心放弃长春撤出东北,成功的拖住的六十万国军主力,并且最终将其歼灭。如果过早攻陷锦州,东北国军很可能很快放弃现有城市,全部撤退回华北华南。

如果毛泽东不采用林彪的策略,战事结局可能未为可知。

虽然军事才能突出、战功卓著,但是两人最后都被贴上叛逆的标签。林彪叛逃蒙古,坠机而死;林彪终被诸葛亮设计所杀。事后看来,叛逆的迹象早已显现,只是时人不以为意而已。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面对国民党的多次围剿,中共革命处于低潮。此时的林彪也一度对革命失去信心,提出《红旗能够打多久》的问题。在长征途中,林彪曾对毛泽东、朱德的运动战提出质疑,上书中央军委,提出将朱、毛的领导权交给彭德怀,被毛泽东斥为娃娃,却并不认为他有逆反之心。在辽沈战争初期,林彪也反对毛泽东先打中间后打两边的策略,提出先打两边后打中间。毛泽东认为林彪有道理,虚心采纳。在是否出兵朝鲜问题上,林彪也与毛泽东意见不一,后来更是以身体有病为原因拒绝领兵赴朝鲜作战。应该说,林彪自峙谋略才能无人能比,屡次挑战领导权威,叛逆之心早现。

而魏延甫一出场就被认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前者杀主献城,已现反意。归顺刘备后受重用,自然相安无事。等到诸葛亮掌权,魏延被怀疑,军事才能无处施展,心中有怨自不必说。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岐山,献奇袭子午谷之谋而不被采用,北伐失败后更坚定了魏延的想法。等到诸葛亮死,秘密分派杨仪领兵撤退,杨仪与魏延素来不和,这样的安排实在是要逼魏延谋反。

如此看来,林彪和魏延皆因谋反而身死就不是简单的历史巧合了。


附1:莱阳三战,反败为胜


  1928年朱德率部在湖南南部举行起义,接连攻克资兴、永兴、莱阳等县城,参战部队和各县农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陈毅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林彪此时还是一个连长。
  当时革命情势非常严峻,除了国民ZF军队四面逼近准备围剿红军以外,湖南各地民团和地主私人武装也把红军看作肉中刺(湖南地区民风凶悍,各地大都有民团武装,虽然装备一般但是战斗力非常不弱),他们派部队四处骚扰,偷袭红军辎重后勤部队。
  2月29日,林彪受命率领自己的连押送大批辎重前往莱阳。结果部队在夜间行到莱阳东南小水铺时候,突然遭遇莱阳县民团谭孜生部数百士兵突袭。当时夜黑不见五指,还下着小雨,山路又十分崎岖。林彪一个连被优势敌人切成几段,无法有效抵抗。搞不清楚敌情的林彪只好下令部队立即收缩,迅速撤出战场。双方激战半小时,林彪终于撤离出战场,但是辎重物资全部被民团抢劫一空,部下还伤亡了二十多人。
  回到莱阳以后,朱德得知林彪押送辎重全部丢失十分恼火,把林彪找去狠狠训斥了一通,质问他在黄埔到底学到了什么。本来就不善言辞的林彪此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羞愧的低头接受批评。朱德训斥了一通以后,觉得年轻的林彪虽然有失误,但是主要责任并不在他,又劝解了一番,让他戴罪立功。
  林彪思考了一通以后,认为民团虽然能打硬仗,但是缺乏严密组织和优秀的指挥官并不难对付。对付这样的敌人不易硬攻而且应该智取。他很快作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就是化妆为国民党慰劳团来智取该部。林彪和部下几十人化妆为国民党十九路军一部,以慰劳名义去民团谭孜生部。当时民团首领谭孜生已经得知国军要到他的地盘对其慰劳,所以面对骑着高头大马,黄埔学生气十足的林彪和清一色国军制服三十多人的护兵没有丝毫疑心。谭下令摆宴招待,林彪在宴席中突然下令部下开枪,将谭孜生当场击毙,上百名喝得半醉的团兵也在慌乱中成为林彪的俘虏,还夺回了全部的辎重。
  一个漂亮的小型智取战,通过这战,朱德开始注意这个沉默的年轻人。
  几天后,国军正规军开赴莱阳附近并且开始发动进攻,双方兵力火力都很悬殊。国军将领李宜煊带领一个师(缺一个团)很快就攻打下了红军驻守的莱阳城。红军失利以后当晚发动夜袭,试图夺回莱阳。但是国军将领李宜煊并非庸将,他判断红军有可能夜袭,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红军刚刚一开始进攻就发动反冲锋,红军之前并没有防御作战的准备,一时间措手不及大败,伤亡惨重,红军指挥官只得终止进攻向后方撤退。当时红军高级将领都认为莱阳已经无法收复,向朱德请示是否立即立即将主力转移出莱阳地区。
  此时的林彪率领一个连在熬山庙一带搞土地运动,国军在进攻莱阳的同时派一个团的兵力进攻熬山庙一带。林彪仔细观察熬山庙附近地形以后,决定不撤退而是在山路上伏击国军部队。但是林彪只有一个连,虽然还有数量不少的手持大刀长矛的农民赤卫军,但是如何伏击数量远远超过自己的一个团敌军?
  林彪再三思考以后,认为国军数量虽多,但是不占地利人和,后卫部队警惕性也不高。所以林彪决心打蛇先打蛇尾,放过先头的二个营打后卫的那个营。
  战前林彪详细的部属了每挺机枪的位置和手持冷兵器的赤卫军战士的部属,以便火力发挥最大的威力。
  战斗爆发时,国军后卫营果然不如前面二个营一样有很高的警惕性。他们散散漫漫,大摇大摆的走进伏击圈,突然遭遇林彪部队打击后,霎时间就全军溃散。国军营长首先被击毙,整个营几乎没有作出任何有组织的抵抗就被全歼。全歼这个营以后,林彪判断前方敌军也已经陷入混乱,所以身先士卒的率部向前追击。此时林彪部下士气高涨,凶猛的追击过去。而前方的国军二个营听到密集的枪声和震天的喊杀声音已经胆寒,正在犹豫是否回头的时候突然遭遇红军的追击,顿时大乱。在林彪部队如猛虎般的追击下仓惶丢下全部辎重撤出战场。一路上逃在后面的国军士兵不是投降就是被击毙,最前面的国军不顾后方部队死活,一路丢盔弃甲的逃入莱阳城。
  林彪用一个连的正规军就打垮了敌军一个团。
  此时林彪率部追击莱阳附近,正好遇到了败退的朱德部。他冷静判断形式以后,提出现在应该立即反攻莱阳。其他红军高级将领认为红军刚被国军击败,士气和人员损失严重,无法继续进攻。林彪却向朱德表示,国军数量虽然有一个师,但是连夜兼程赶到莱阳并不占地利。一部又刚被红军击败逃入莱阳,更是不知道红军虚实。同时他们几小时前刚刚击败红军攻城部队并且迫使其向后退却,他们绝对不会刚刚失败的红军会继续攻城的。
  朱德认为林彪的判断很合理,他问林彪需要多少部队打败国军守军一个师,林彪思索一下表示只需要一个连,这一言既出,满座皆惊。但是朱德元帅慧眼识人,同意了林彪的提议。
  林彪随即作出布置,因为毕竟国军兵力和火力都占优,只能将其击破无力将其全歼的。林彪首先让三千多拿大刀长矛的农民赤卫队从三面作出围攻莱阳状,但是为了防止守军狗急跳墙的死守仍然留出一面让国军逃走。同时林彪命令一部分赤卫队员化妆成农民潜入城内准备四处放火,自己则率领二个连夜发动突袭。林彪二个连偷偷潜入西门附近,开战以后一举冲进莱阳城。同时城中赤卫军配合林彪四处放火,城中很快一片火海。三千多赤卫军战时一面四处呐喊敲鼓,一面作出攻城的样子。此时城中国军大部分已经熟睡,根本没有任何准备,突然遭遇城里城外袭击早就乱成一锅粥。守将李宜煊得知三面隐约有数千红军部队攻城,他判断是红军增援主力来了,由于他判断红军已经攻入城内,所以紧急率部从没有赤卫军围攻的一面溃败出莱阳城。这仗红军虽然只消灭一百余人,抓获俘虏八十余名,缴获枪枝五百余支,但是自身几乎没有损失,而且让李宜煊一个师几乎没有还击就败退出莱阳。
  在林彪建议下,红军又率部追击,击溃莱阳附近驻守坚固炮楼的守备队五百多人,一举收复了莱阳全境。
  一个连全歼敌军一个营,一个连击溃敌军一个团,二个连击退敌军一个师,朱德凭借多年军旅生涯的丰富经历,很快判断年轻的林彪是个少有的军事人才。
  1928年3月12日,朱德提拔林彪为二营营长,此时林彪刚刚21岁,个子不高,身体也单薄像个孩子,二营的大部分战士岁数也都比他要大,很多士兵背地里称他为娃娃营长。
  几天后,败退莱阳李宜煊命令副师长李力率领两个团继续进攻耒阳,林彪使用部下一个营配合几千赤卫军战士又在熬山庙伏击了李力当先一个团,一个小时内将其一千多人全歼,余下那个团也吓得逃了回去。
  自此朱德对林彪的军事才能已经非常信任,开始准备给他重要的责任。


附2:内战头号功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对中华民国ZF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苏联军队几十万大军已经大举进攻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主力早就在之前开赴了中国南方和太平洋战场,留下的只是一副由日本预备役人员和侨民组成的空架子。苏联进入东北以后,无力抵抗的关东军就随即投降。苏联接受关东军投降以后,除了在东北大肆掠夺各种物资送回苏联国内以外,还用武力阻止国军进入东北。与此同时,在苏联的示意下,中共从华北和华东紧急抽调十余万军队和地方干部抢先进入东北。
  10月,中共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被任命总司令。
  此时东北八路军虽然得到了苏联转交的大部分八十万日本关东军的装备和改编了相当一部分伪满洲国军(总数有四十万)。虽然装备有极大改善,但是毕竟部队老兵少,新兵多。初到东北一没有根据地二没有时间启发群众,在和国军的对抗中很快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在如此逆境下,林彪接连做了二个和中央相反的决定,有效保住的东北共军的主力。
  1945年11月,毛泽东命令林彪在锦州和国军决战,一举将其歼灭,从而让共军独占东北。
  林彪则认为,这种做法危险太大,不能以整个东北八路军来冒险,随即作出放弃锦州的决定。
  1946年林彪的东北人民自卫军和国军在四平决战。参与此次作战的国军一部分与之前林彪交手的国军不同,他是国军全美式装备的国民ZF远征军,包括全歼缅北日军王牌师团的国军新一军和新六军。这些部队装备精良,士气高涨,士兵大多经历过血腥的抗战,战斗力极强。同时这些部队按照美国纪律,很重视和民众搞好关系,买东西付钱,也不强拉民夫。至于国军将领如卫立煌,陈诚,杜聿明,廖耀湘,陈明仁都是著名的战将。
  当时东北共军大多数打了折扣的日式武装,而新六军这些军队曾经全歼过日军一流甲种师团,双方战斗力上有狠打差距。
  威远堡一战,新六军一个团依靠火炮优势竟然击溃了共军三纵主力。
  威远堡失守,四平就十分危险了。此时毛泽东发电报要求林彪死守四平,他给林彪发了一封电报:望死守四平,挫敌锐气,争取战局好转。
  此时国军数量已经达到十个师,并且逐步攻陷共军四平外围重要据点,同时开始迂回四平后方,试图截断四平守军退路将其全歼。此时林彪当机立断,回电到:请主席冷静思考!
  随即率部撤离四平。
  期间,林彪的作战科长王继芳携带大批文件叛变投敌,国军借此得知林彪的撤退计划,随即猛追狠打。林彪在此危急时刻,仍然能够有效控制形式,民主联军随败不乱。主力全部退过松花江以北,保存了大部分有生力量。此战林彪损失了近万人,丢失了相当的辎重。
  自古很多名将能胜不能败,如果自身实力占优势能打胜仗并不特别稀奇,但是在处于全面劣势的时候能够在失败以后迅速反败为胜,这在历史上非常少有的也是非常难得的。
  由于部队没有溃散,退过江以后民主联军迅速恢复实力,在四平失利的一个月后就打赢了拉法和新城两胜仗,歼灭国军二个团。
  因为林彪其出色表现,1946年6月,他被任命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成为东北的中共最高领袖。
  林彪开始执行中央命令放弃大中城市,在东北农村继续发展,建立根据地和发展武装力量,同时开始了大练兵。
  很快稳定局势以后,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开始进行一系列成功战役,其中的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战役扼制住了东北国军的战略进攻势头,并且歼灭国军4万多人,开始扭转战局。
  1947年林彪开始发动夏季,秋季攻势,歼灭国军相当的有生力量30万人,收复70多座东北城市,彻底转守为攻。
  在东北战场上,林彪较充分地显示出他的指挥才能,他的六大战术原则也已经非常成熟。其中“一点两面”就是在进攻敌人时集中力量突破一点,得手之后迅速扩大战果,正面进攻与侧面迂回包围、分割、穿插相配合;“三三制”即每班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至四人,进攻时以小组为单位,队形疏散可减少伤亡,容易聚拢便于形成战斗力;“三猛”即猛打、猛冲、猛追。其他的就不多说了,现在解放军中,这些思想也是必修的内容。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7年冬季和1948年初,恢复元气的东北野战军开始进行战略反击,国军此时已经不是对手,被迫退守到锦州,长春,沈阳等东北大中城市,各据点互相孤立而且陆上补给线也大部被切断,士气低落。
  此时林彪已经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面积和86%的人口,部队也由1945年10月的13万人扩大到1948年的12个步兵纵队48师,总兵力80多万人(后发展到105万人)。重型中型火炮1000多门,另外还有轻型火炮9900多门,还有坦克装甲车200多辆。而且在林彪的严格训练下,基层军官和士兵都有相当的战术素养,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连当时的对手杜聿明也说:林彪的部队从兵力到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及战斗力都居全军之冠。
  此时东北国军不过60万,经济上也被林彪超越,失败看来在所难免了。
  此时蒋介石已经准备放弃东北的长春,沈阳,把主力全部转移到辽西锦州一带,一旦战局不利,就撤入关内战场,保护有生力量。不过放弃东北的政治经济军事代价都非常的高,蒋介石并没有作出及时的撤退部属。
  林彪在拖住长春国军主力同时,突然进攻锦州10月14日攻陷入关战略要地锦州,之后立即回头于10月21日攻陷长春,二战结束以后,东北的战斗胜负已经很明显了。之后林彪识破廖耀湘的退守营口战略,迫使廖耀湘停止逃回营口,返回沈阳。由于撤退仓促,廖耀湘兵团在撤退中发生溃散,战斗力大减。在后来大围歼战斗中,林彪使用全方面多层次的战术,两昼夜就歼灭廖耀湘兵团5个军共10万人。
  林彪在52天的辽沈战役内全歼东北国军46万主力,包括国军五大主力中的二个,占领了东北全境。更重要的是,由于林彪出色的指挥,东北野战军仅仅伤亡6万多人。
  1948年11月,林彪率领东北军主力入关,在64天内又以出色战略手段,歼灭和改编国军52万人,占领华北全境,自身仅仅伤亡不到4万人。其中29个小时内,攻陷号称至少可固守半年的天津,全歼天津国军守军13万人。
  相比起来,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伤亡高达近14万,歼灭改编国军55万人,无法和林彪指挥的二个战役相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联系微信QQ:5087708 Email:5087708@qq.com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友上传分享,仅供试听,若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