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册
- 0
- 阅读权限
- 255
- 日志
- 0
- 精华
- 3
- 记录
- 0
- 好友
- 1
- UID
- 264651
- 帖子
- 6378
- 主题
- 4865
- 金币
- 5531
- 激情
- 2154
- 积分
- 6199
- 注册时间
- 2008-6-12
- 最后登录
- 2013-2-2
- 在线时间
- 494 小时
- UID
- 264651
- 帖子
- 6378
- 主题
- 4865
- 金币
- 5531
- 激情
- 2154
- 积分
- 6199
- 注册时间
- 2008-6-12
- 最后登录
- 2013-2-2
|
好吃家是一种戏谑称呼。晋南一带农村,若有人吃得风卷残云,一副饕餮相,看见的人说不定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好吃家!”
这些年,吃饭也成了文化,随之而来的就是许多所谓的美食家。这些人除了讲究食物精美,还讲究吃相。中华饮食文化首先是建立在饥饿基础上的,像孔夫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遇上饥荒年景非饿死不可。若在我们那地方,主妇忙碌大半晌辛苦做好饭,吃的人挑挑拣拣,细嚼慢咽,表现不出一点食欲,岂止是对主妇的不尊重,碰上脾气不好的女人,真能抡起笤帚疙瘩打将出去。好吃家则正好相反,首先是不.挑食,其次是吃得生猛,看好吃家吃饭,会有一种痛快淋漓、大快朵颐的感觉。
其实,到了饥饿状态,乡下人个个都是好吃家,所谓好吃家多数是饿出来的。长期的饥饿状态,会把人人都饿成大肚皮,我们那里叫死肚子,饥肠辘辘时,瘪得像两张皮,能有大吃一顿的机会,早就饥不择食,不把肚皮撑得像只气球,哪里停得下来?
生产队时期,在田间吃大灶饭的情景称得上蔚为壮观。焦黄的麦田被明晃晃的太阳晒得发亮,热风吹过,麦浪起伏,一群人围在树阴下,等饭一送到,立刻呼啦啦围上去,耳畔只剩下响亮的咀嚼声,眼前只剩下碗里的饭。半个头埋在饭碗里,眼睛却往上翻,所有的人都露出平时看不到的眼白,贪婪地紧盯着远处的饭桶,无不担心桶里剩下的饭被别人提前舀了去。有一句谚语叫“吃着碗里的,盯着锅里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整个吃饭的过程形同于一场战斗,不论男女,饥饿让所有的人都丧失了理智,猛似虎,狠如狼,不管汤有多烫,菜有多辣,只管往嘴里狂扒。直到饭桶见了底,仍有人意犹未尽。
直到现在,不论多么豪华的筵席:还时不时地露出这种吃相,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从饥饿年代过来的。
1975年冬天,生产队派要是把崖上的土取下来,填到沟里,造出一片土地来。每天天不亮,听着军号声摸黑吃完早饭,排队到工地干半天,午饭就在工地吃。
快到吃饭时,工地上会出现一种悲壮场景,层层叠叠的山坡上,几百号饥肠辘辘的汉子齐齐地停下手里的活,面朝山坡下的小路,个个眼里发出焦渴的光。等送饭的人一出现,工地上的气氛顿时为之一变,感觉所有人的呼吸都变粗,犹如饥饿的猛兽发现猎物,又像即将投入一场紧张的厮杀。 负责送饭的人姓黄,瘦高个头,浑身都透着精明,一开始大家叫他黄世仁,后来又叫他黄鼠狼。原因是大家总感觉吃不饱,毫无来由地怀疑老黄贪污了粮食。老黄曾心有余悸地说:“饭到工地那会儿,真害怕这些人连我也撕着吃了。
经过这种岁月的人,像经历过南征北战的武林高手一样,个个都是好吃家,看到可口的饭菜,会立刻产生条件反射,恨不得像骆驼一样,往肚里塞进去够一辈子消化的食物。至今,我们这里仍有一句谚语,提起人生荣辱得失,马上会有人说:“吃到肚里的才算落下的。”这可能是现在物质已经很丰富的情况下,国人仍然热衷于吃的原因之一。
有一次坐了大半夜火车才来到北京,早就饿得前胸贴着后背了。
在一条胡同口,我看见了一家早餐店,门前零零落落有几位客人,刚炸出的大油饼整齐地码放在门口的桌上。走了进去,掏出二斤全国粮票,五块钱递过去。一个中年女人问:“要几张油饼?”我说:“二斤粮票的全买了,再要四碗豆腐脑。”
当时,我并不知道二斤粮票能买多少张油饼,只知道两个大小伙子吃二斤东西没有问题。不想中年女人顿时目瞪口呆,再三问:“二斤粮票全买了吗?”等确定了后,女人一趟接一趟,把一摞摞面盆口大小、酥脆蓬松的大油饼往我面前放。等我抬起头,面前黄澄澄的油饼已经蔚为壮观,像座通天塔。这才知道,一两粮票一张油饼,摆在我面前的油饼有整整20张。
一时间,小店里挤满了附近的老头老太太,全都以一种说不清的目光望着我狼吞虎咽。桌上的油饼在一层层降低,店里人的目光在不断变化,当最后一张油饼被咀嚼着吞下去时,几位老太太露出了惊讶的眼神,不知道,那一刻他们会不会在心里感叹一声:“好吃家!”
过去许多年了,一想起来,连自己也为那次豪吃惊讶。如今,摸摸已经隆起的肚皮,我仍然不能相信,这里真的能装得下那么多食物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现在,每当厌食时,会不由得想,当年咱也曾经是个好吃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