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仙来居伴奏网

 找回用户名密码
 註@冊
查看: 14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八旬父母的经典爱情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16 10:40: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07年清明,我们又赶回老家,为母亲扫墓。父亲提出,他要跟我们一起参加祭祀活动,他想跟母亲说说话。父亲一边流泪一边“啊啊”地“说”。母亲已经不在了,父亲的话,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全部听懂,但这一次,父亲“说”的,我们全都听懂了,而且听得泪光闪闪——
  九死一生:“死”去的父亲复活了
  2004年春节过后不久,已经在城里生活了七八年的父母决定回到乡下老家居住。
  他们说,都已经80多了,叶落归根。
  可回到老家不久,父亲就出事了。2004年6月9日,父亲突然在家门口摔了一跤,不一会儿就昏迷了。当我和小弟弟闻讯从长沙和广州赶回家里,在永州工作的大弟弟已经把父亲送到市医院抢救。这已经是父亲第三次中风昏迷。
  我们三兄弟日夜守护着父亲,母亲不听我们劝阻,也坚持陪在病房里,累了就伏在床沿上打个盹,醒过来就摸摸父亲的脸,翻翻父亲的眼皮,看有没有反应,然后又轻轻地为父亲做按摩。经过一个星期的“强化”救治后,父亲挺了过来,与死神擦肩而过。那天中午,父亲的手在母亲的手中突然用力地动了起来,然后睁开眼睛看着床前的母亲,最后抬起已经瘫了十多年的左手把鼻饲管拉了出来,又把氧气管扒开。我们看得目瞪口呆,母亲却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看,这不是又活了?!”     
  父亲复活了,我们全家人很是高兴。可父亲只会“啊啊”地嚷,不会说话了。然而能够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父亲出院后,留在永州城里的二姐姐家一边观察一边康复。在母亲和二姐一家的精心照料下,父亲康复得很快。两个月后,父亲决意要回乡下老家。母亲知道再怎么拦也拦不住了,于是便上医院听医嘱。来到医院,母亲把父亲从轮椅上搀起来,父亲移动双腿向前挪动了几步。医生们有些不敢相信:一个83岁的老人,第三次中风昏迷,两个月时间,竟然还能恢复成这样!看着医生们惊奇的情形,父亲也“呵呵”地笑起来,又僵硬地伸出左手拇指,先向医生们竖了竖,然后停在母亲胸前……
  回到老家后,我们请了一个强壮劳力专门照料父亲。这位老兄尽职尽责,可父亲还是不满意。原来,父亲是想要母亲日夜照料他,几十年在一起,他们分不开!可母亲也已81岁高龄,自己也应该被别人照顾了,怎么还能伺候得了83岁的全瘫父亲呢?我们感到很为难。没想到,母亲却说:“我行!我来!你们明天回去上班吧!”试了两天,父亲像是变了一个人,不吵不闹,任凭母亲摆布了。
  寸步不离:母亲成了父亲的专职“翻译”
  我们一直非常担心,同样是80高龄而又身材矮小的母亲长期伺候身高1.80米、体重160多斤、几乎全瘫的父亲吃不吃得消。但几个月下来,母亲不仅坚持挺了过来,还像原来一样把一大堆家务事做得井井有条,把家里搞得干干净净,她自己的身体仿佛比原来还好。春暖花开,父亲在母亲搀扶下能够走一两百米了,父亲能够自己下床了,父亲能够说出一两个词了。医生曾经嘱咐,高血压瘫痪的病人自私心理最重,最难护理。父亲也是一样,除了不准母亲玩牌,每到吃饭,他都要母亲先喂自己吃饱后才让母亲吃,有时遇到可口的菜肴,父亲吃得一点都不留;而吃饭吃菜前,他又都要母亲先尝一口,看烫不烫,然后才张嘴。母亲知道父亲的心理,从不责备父亲。
  母亲没有想到,在她的照料下,父亲会恢复得这么快这么好。但母亲仍不满足。她想要父亲重新学会说话。父亲是个戏迷,母亲于是买回几百张戏曲碟片,每天陪父亲看一出,一边看一边讨论。母亲在讨论时常常“出错”,父亲就帮母亲“纠正”,母亲也认真地向父亲“请教”。有时,父亲说了老半天,母亲还是没听懂,父亲就显出无可奈何的神态。母亲灵机一动,叫人买回块小黑板,碰到听不懂的,就叫父亲写几个字试试,以便帮着理解。父亲只有左手能够僵硬地动一动,开始写的字全是“天书”,一个都认不出来,慢慢地,母亲从他的下笔去判断,便能猜出一些。这样的“训练”虽然最终没有让父亲恢复语言功能,却让母亲把父亲心里装着的事情全都装进了自己心里。一逢我们回家,一逢客来人往,与父亲交谈时,母亲总是搬张凳子坐在父亲身旁,父亲“啊啊”地说一阵,把头偏向母亲,母亲便把父亲想说的话说出来,父亲点头之后又接着说下一段……就这样,母亲又成了父亲的专职“翻译”……
                    
  爱在心底:听父亲讲那最浪漫的事      

  两年时间,母亲和父亲寸步不离。虽然我们9个儿女没有一个能够长期待在父母身边,我们为此感到遗憾,但看到80多岁的父母在大病大痛中仍然这样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地生活,我们又感到欣慰和幸福。      
  2006年“五一”长假,我们回到老家与父母团聚,忽然发现母亲瘦了许多。我们立即把母亲送到县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为慢性胃炎。打了几天点滴,病情看上去似乎有些好转,母亲也说感觉轻松多了。父亲在家里,也放心不下,一天三次打电话问情况。母亲知道父亲在催她,便说,反正是慢性胃炎,那就叫医生多开点药,回家里治吧。回到家里后,按照医嘱打点滴、吃药,却不见效,母亲的体质越来越差,但拔掉针管,母亲又撑起病躯为父亲张罗饭菜,而自己却吃不下一点儿。父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也跟着吃不好睡不着,体质也在下降。一个月后,母亲终于支持不住了,我们闻讯赶回家将母亲送进了市医院。临行前,母亲似乎有些愧疚地对父亲说:“我再也没有力气给你喂饭了,等我病好了以后,再回来招呼你。”两位80多岁的老人依依不舍,泪流满面,像是生离死别。经过市医院的反复检查和会诊,母亲最后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并转移”,母亲的生命最多还剩下3个月!
  晴天霹雳!我们强忍着泪水决定:一边给母亲作镇痛治疗,一边陪着母亲到广州、长沙玩上一趟。我们将母亲的病情瞒下来,安顿好父亲,说是带着母亲到小弟弟所在的广州“继续看病”。玩了十来天,母亲觉得很开心,但又感到很劳累很吃力。父亲每天打电话问母亲“广州好不好玩”。就在母亲一行准备启程赶到我所在的长沙再玩几天的时候,母亲突然说,不知父亲在家里怎么样了,长沙就不去了,还是回家算了。母亲 的身体一天天继续消瘦,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只剩下一把骨头了。2006年8月5日,母亲消耗掉最后一点儿能量,溘然长逝。      
  厚葬了母亲,我们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没有了母亲,父亲两个多月就瘦下20多斤。
  从我们记事起,我们就感到,我们家过年最重要的事,是吃了年夜饭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听父亲讲“家史”。   
  父亲最难以忘怀的事情,是他与母亲初次相遇的情景。父亲说,当年外公开了一家小染坊,母亲是外公的长女也是独生女,十四五岁就能帮外公做一摊子家事了。那一天,父亲去相亲,不想竟在外公家门前的小河边提前与母亲邂逅了:一位蓝衣少女正在小河里浣洗着刚染的家织布,淡蓝淡蓝的河水映着少女红扑扑的脸,是那样美丽迷人。少年久久地蹲在小桥上,凝望着忘情浣布的少女,忘记了回家的路……后来,这对少男少女就成了我们的父亲母亲,他们用一生的辛劳和心血养育了我们9个兄弟姐妹,也演绎了他们永不落幕的爱情经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联系微信QQ:5087708 Email:5087708@qq.com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友上传分享,仅供试听,若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