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仙来居伴奏网

 找回用户名密码
 註@冊
查看: 219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纪念白衣秀才王伦遇难893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27 22:59: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落魄狭 于 2012-7-27 23:00 编辑

被歪曲的白衣秀士王伦


单提起王伦这个名字,怕未必马上意识到是谁,但一加上“白衣秀士”,立刻就明白,而且会在脑海里跳出一个气量偏狭,容不得人的形象。

   “白衣秀士”,原指尚未及弟的士子,从字面推敲,本无贬义。但经《水浒传》一用,就成了带有否定意义的专属词汇,一是专指《水浒传》中的王伦,二是泛指类似王伦式不能容人的小人之辈。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文学要给你鼻子上抹块白,千秋万代也洗不干净。一提奥赛罗,便是嫉妒的同义词,一提麦克白夫人,便是欲望与恶的代表,一提葛朗台,最好别同他谈钱,一提奥勃洛摩夫,便意味着躺在床上,什么事也不去干了。    《水浒传》里有许多反面人物,王伦是着墨最少,却是最成功的一个负面典型。在历史上确有王伦其人,要是细细考究起来,不完全是《水浒传》里描写的那样一个人。    宋人蔡绦在他的笔记《铁围山丛谈》(卷第一)里,提到了他。“当宝元、康定(1041年)之时……会山东有王伦者起,转斗千余里,至淮南,郡县既多预备,故即得以杀捕矣。”这和《宋史》载徽宗宣和三年(1120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应该不是一回事,因为两者之间,至少相隔七十多年。但到了文学家手里,这时间差便不存在了。于是,在蔡绦眼里“转战千余里”的王伦,就成了施耐庵、罗贯中笔下的心胸狭窄的白衣秀士了。    由此而知,一,王伦和宋江都是从山东地区,揭竿而起,啸聚梁山泊,反抗宋王朝的起义农民队伍。但王伦规模大,转战千里,一直打到淮南,声势很大;宋江规模小,最远进入海州,即今之鲁苏接壤处。二,两人的结局虽不一样,王伦被捕杀,宋江被招安,但他们起事后的作战方式,进攻策略,设立根据地,完善集团内部体制方面,基本上相类似。    因此,说王伦是一位先行者,不算过分。而宋江,不过是将他未竟的事业,再付诸实施一次罢了。在中国历代农民革命运动中的这种传承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如同在宋代的王小波、李顺、钟相、杨幺;稍早的如唐代的王仙芝、尚让、黄巢;稍晚的如明代的张献忠、李自成。所以,王伦是宋江精神上的导师,实际构成前仆后继的关系,大概比较贴合的。    但《水浒传》成书以后,那位先行者,便化为最早在梁山泊里落草为寇的首领,也就是绰号为白衣秀士的王伦了。从小旋风柴进的口中,我们知道白衣秀士王伦,和摸着天杜迁,云里金刚宋万,还包括朱贵,大概比较早地就在梁山泊里,建立了农民革命根据地。“那四个好汉聚集着七八百小喽罗,打家劫舍,多有做下弥天大罪的人,都投奔那里躲灾避难。”从朱贵对林冲所说:“山寨中留下分例酒食,但有好汉经过,必教小弟相待。”以这两人的言语考量,一是敢于吸收天下造反之人,二是能够礼送过路英雄好汉,看来王伦并非拒贤妒能之辈。作为头领,井井有条地维持山寨的正常运转,也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从王伦面对林冲入伙这样一个棘手问题时,寻思道:“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我又没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我以为是正常的反应,但从此开始,他便固定在白衣秀士这样一个狭隘,排斥异己,自以为是,无法容人的角色上了。不及第是王伦的致命伤,所以,当林冲水寨大并火时,双眉剔起,两眼圆睁,也是抓住他的这个其实算不得什么弱点的弱点:“量你是个落第腐儒,胸中又没文学,怎做得山寨之主!”    每次读《水浒传》,至此,常常放下书来,惶惑不解。梁山泊不是翰林院,不及第或者落第,胸中有没有文学,又有什么关系呢?套用《水浒传》人物的习惯用语,用得着扯这个“鸟”淡嘛?王伦自己这样自卑地看,林冲和别人也这样轻蔑地看,这是个很奇怪的思维方式。这也许是中国人的弱点了,喜欢给活生生的人,系上许多不必要的扣,扣上了,再也解不开。你都造反了,你都不买宋家赵姓皇帝的账了,你已经不是他们的臣民了,还按他们的什么规矩行事呢?    这就和文坛上一些人,写了作品以后,一定想方设法,要请别人叫好,是属于同样的灵魂上解不开的扣。创作是自己的事,无须他人置喙,写得好或不好,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哪个作家心里,都是明镜似的。一定要把书送过去,书里还夹有一个信封,信封里还夹有一张或两张花花绿绿的纸。其实,你自己有把尺子,又何必多余再找把尺子呢,你写了,就不必在意别人说好,或者说不好。何况,说好,难道就真好吗?说不好,当真会天塌地陷吗?    由于这样的扣,王伦的行情,从来没有被看好过,无论当时,还是后来,包括现在,都抓住他的这个不及第秀才,从心底里鄙视他。我已记不得从哪部稗史演义上看来的了,要是武松不干掉西门庆和蒋门神的话,梁山泊有这两扇门的话,就万无一失了。连这两个恶霸,都有可能成为英雄好汉,我可真替王伦十分地抱屈了。平心而论,说他是一位有识有见的英雄,不算过分。    且让我们来为他评功摆好一番:    第一,他比晁盖、宋江“革命”早,先到梁山泊,先打起义旗。资历,即使在革命队伍里,也是本钱;第二,他不是像晁盖、宋江等被官府捉拿,逼上梁山的被迫“革命”,而“因鸟气”,这个不第秀才,才愤而上山造反,属主动“革命”;第三,要不是他选择梁山泊,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后来也不可能使晁盖、宋江这帮农民起义者,立足于此,跟朝廷对抗,成就一番事业。溯本追源,王伦选择西逼都城开封,东临河海之滨,南向江淮鱼米之乡,北上燕北平川之地,建立了这样一个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根据地,不能不承认他有相当了不起的战略眼光,这是王伦最主要的功绩。    所以,他在世人心目中,是个鼠肚鸡肠的形象,恐怕多少也有些冤枉。人们光看到林冲上山入伙时,他被王伦千方百计刁难的一面,并没有注意到最后实际上将他收留下来的一面。先礼送,后考验,再留用,作为王伦对入伙人的例行考察手段,和关门主义是两回事。在根据地初建,人单力薄的情况下,对来者保持必要的警惕,我想,说不上是缺点。同样,当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上得山来,这位白衣秀士又把对待林冲的三部曲,重新实施一次的时候,第一步骤还未完成,豹子头就把刀拔出来,将王伦结果了。    从此,王伦成了没气量,难容人,小心眼,无水平,不贤而嫉贤,无能而妒能的文学上典型人物。若是林冲在拔出刀之前,扪心自问,连你这样一位开封城里,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也让实在敌不过的王伦,半夜里从梦中吓醒过来,而不敢收留。现在,山寨里哗啦啦一来七八条好汉,有文有武,荷枪实弹,皆是杀人亡命,无所忌惮之辈,他能接受得了? 山头主义,从来是农民“革命”军缺乏全局观念的产物,王伦对这些强大许多倍的来客,拒绝接纳,不能不说是正常反应。客大欺店,店大欺客,来了这一伙大摇大摆的客人,他不会张开膀臂,热烈欢迎的。他不是共产党,他没有马列主义,他是小本经营的店老板,因此,他不可能识大体,顾大局,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连一个让其认识形势,待其思想转变,然后使其拱手让位的时间,也不给予王伦,喀嚓一声,搠倒在亭上了。    《水浒传》作者在王伦被杀以后,引用了一句“古人云”,“量大福也大,机深祸亦深”,这种因果关系,不是绝无道理的。    但是,量大谈何容易,能宽容者,多为强者,而不够宽容的人,十之九,在个人才智和总体实力方面,存在着某些虚弱的成分。唯其虚弱,才有嫉畏,才有计较,才有排挤,才有偏激和狭隘。像王伦这类资历浅,学问少,本领差,智商低,能力弱,心胸窄,人缘薄,名望逊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乏见的,哪怕稍稍胜似他一点的朋辈,也是不肯相容,极不乐意出现在自己视野中。官场如此,文场何尝不如此,那些东张西望之徒,老是五官挪位地看不上这个,瞧不起那个,说了归齐,在于实力不济耳!统观海内,凡闲话说得多的人,文章写好者少。    如果研究一下《水浒传》里的宋江,也许就更有启发了。他,个子不高,谈不到魁伟峥嵘,面皮很黑,说不上风流蕴藉,会一点刀枪棍棒,但很二五眼,有一点墨水,也就是衙门文书之类,论计谋不如军师吴用,论武艺在山寨里甚至敌不过女将母大虫顾大嫂,一丈青扈三娘,论力气比不上打虎的行者武松,论仪表,哪是玉麒麟卢俊义的对手,论肤色,这黑三郎也不能与浪里白条张顺相比,至于偷鸡摸狗也没有鼓上蚤时迁那两下子。而后来,他被众头领尊让于忠义堂上的第一把交椅,就因为他善于团结,善于容人,善于谦让,善于选贤与能。江湖人称他为及时雨,正说明他是多么地被人所需要,所期盼,这才形成水泊梁山百川归海的兴旺局面。    不兼收并蓄,无以成大家。海,所以伟大,因为它能容纳一切。拒绝宽容的狭隘心态,最起码也是一种心灵软弱的表现。人们要是能把要求别人时的严格,移到自己身上,而把要求自己时的宽松,用到别人那里,也许会少却许多矛盾,和不必要的纷扰。    因此,《水许传》里的宋江和王伦,倒不失为我们做人作文的参照系咧!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2
发表于 2012-7-27 23:00:18 |只看该作者

白衣秀士王伦的生活原型是谁?


白衣秀士王伦尽管不在天罡地煞之列,而且因为他嫉贤妒能,心地狭窄,很不招人喜欢。但是他毕竟是梁山事业的开创者,所以王伦仍然是《水浒传》中的一个重要人物。那么这个人物的历史原型是谁呢?

宋代历史上有两个叫王伦的人,一个是建炎绍兴间河北大名莘县人,宋真宗宰相王旦的弟弟王勖的玄孙。家贫无行,不能治生。为任侠,往来汴梁洛阳间,数犯法,幸免。年四十余,尚与市井恶少游汴梁中。建炎绍兴间曾屡次出使金国请和。绍兴九年(1139)两国议和,金以河南陕西两地归宋。王伦自汴京赴金议事,被金人拘之于河间。第二年,金人毁盟夺地,第三年再次议和。至此宋国之使金者多已遣返。独留王伦不还。王伦居河间六年。至绍兴十四年,金人欲以王伦为平滦路都转运使,伦辞不受,遂见杀。事迹见《宋史》、《金史》本传。从其事迹活动来看,虽然时间和任侠之举与水浒人物相合,但其使金身份与梁山王伦毫不相关,故断非梁山王伦。
第二个王伦是宋仁宗时虎翼军,后沦为江洋大盗。宋代欧阳修《欧阳文忠全集》卷九十八《论沂州军贼王伦事宜札子》说:庆历三年(1043),“臣近闻沂州军贼王伦等,杀却忠佐朱进,打劫沂、密、海、扬、泗、楚等州,邀呼官吏,横行涯海,如履无人。比至高邮军,已及二三百人,皆面刺’天降圣捷指挥’字号,其王伦仍衣黄衫。据其所为,岂是常贼。”宋人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说:“山东有王伦者飙起,转斗千余里,至涯南,郡县既多预备,故即得以杀捕矣。”《宋史·仁宗本纪》:“庆历三年五月,虎翼卒王伦叛于沂州,七月乙酉,获王伦。”《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十二:“……大盗王伦,转掠江涯。”直到八十多年后的靖康元年(1126),孙觌还在其《鸿庆居士集》卷二十七《伦和戎札子》中说:“臣窃读国史,见宝元、康定间,赵元昊为嫚书邀大名。举朝忿然。于是决意用兵。所向辄败,一方骚然。大盗王伦转掠江淮间,中国耗虚,边民疲敝。天子厌兵,卒赐元昊夏国主。”此外,在《东都事略》、《麈史》、《厚德录》、《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中都有关于王伦造反事迹的记载。可见王伦起义是宋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尽管这个王伦在沂州起义的时间早于梁山起义大约八十年,但今天的学者一般都认为他就是《水浒传》中王伦这个人物的原型。何心在其《水浒研究》中说:“或许他是个聚众起义的首领,与宋江晁盖有些相象,所以《水浒传》作者不管年代先后,也把他扯到了梁山泊去了。”王利器在其《耐雪堂集》中进一步认为:王伦是北宋第一个在京东涯南地区──大约也就是宋江活动的地区──揭起农民起义旗帜的。那一次起义,也确实轰轰烈烈地震撼了赵宋王朝,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点评

落魄狭  论白衣秀士王伦的性情和惨死的结局 王伦,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就是梁山当家的,在晁盖来之前,他一直都是,可以说这个人其实是一个惜才爱才之人,也是一个性格猜忌、心机颇深之徒,其实这跟他的身份和背景是分不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7-27 23:06:06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3
发表于 2012-7-27 23:06:06 |只看该作者
落魄狭 发表于 2012-7-27 23:00
白衣秀士王伦的生活原型是谁?
白衣秀士王伦尽管不在天罡地煞之列,而且因为他嫉贤妒能,心地狭窄,很不招 ...

论白衣秀士王伦的性情和惨死的结局
王伦,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就是梁山当家的,在晁盖来之前,他一直都是,可以说这个人其实是一个惜才爱才之人,也是一个性格猜忌、心机颇深之徒,其实这跟他的身份和背景是分不开的。
  黑子演的白衣无天曾对孙悟空说过,谁都有善良的一面和邪恶的一面,就算是德高望重的佛祖也无例外,二郎神也对丁香这么说:人其实都有邪恶的一面,只是人都把邪恶的一面关在一个门里,这个门就是自己的心态和性格掌控的。
  王伦刚开始时还是个热情好客之辈,可以说对兄弟和朋友都是两肋插刀,可是林冲和杨志上门时,为什么他会对杨志和林冲有那么大的差距,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到底是什么原因。
  对林冲冷淡的理由,在我的分析下有三条:
  其一,林冲是是柴进介绍来的,柴进在信中关注备至,让王伦很不快,为什么呢,自然跟他白衣秀士的称号脱不开身,也许王伦当年参加考试时不幸落选,由于无人接济,最后不得不落草为寇,可是呢?林冲只是一个囚犯,竟能得到如此贵人协助,真是命运不公,换成谁谁也无法接受,王伦既是个性格猜忌得人,那么他的妒忌之心自然比一般人强,他就不服气为什么一个囚犯能得到柴进的推荐,而他当年无依无靠,最后只得落草为寇,所以他觉得靠柴进推荐才上梁山的人估计也不是什么英豪,这不能不说是柴进考虑不周才害的林冲在梁山毫无立足之地。
  其二,林冲的性格,林冲很明显是个嫉恶如仇的人,生性耿直,爱交好汉。但是在和领导如何相处就差了一截,向有一次王伦为了要看他的表现,请他拦道抢劫,可最终他却因怜悯之心放过了被劫者(杨志),回到寨里,就应该想办法王伦解释清楚,并赔罪,可林冲没有,林冲回到寨内,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甚至还跟王伦硬碰硬,最后气的王伦表面不动声色,但心里却生出赶林冲下山的念头,可以说这是林冲犯下的一个大错。
  其三,林冲的上司王伦的思维,经过上面两件事情,王伦已经开始觉得林冲是个祸害,绝不能留在山寨,否则后患无穷,现在就敢当众顶撞他本人,以后指不定会做些什么呢?说不定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那时的王伦虽然想到这一层,但却没有想到自己最终真的会死在林冲的手上,等一切明白时,为时已晚。
  对杨志的热情的理由有三:
  其一,杨志是老令公杨业的后人,出身显赫,可以说他的身分是林冲无法相比的,在何时一个好的家世背景比什么都重要,王伦从小饱读诗书,是个博学多闻的秀才,相信在小时候一定听好友或父母谈过杨家将的事迹,王伦心想要让这种家世显赫的人加入梁山大营,那对梁山有多好的帮助,无奈人各有志,杨志一心想做官,报效大宋,对王伦的请求严词拒绝。
  其二,杨志的性格,虽然杨志是个没落的贵族后代,但身上的气质和胸怀却是林冲无法相比的,在王伦热情款待杨志时,杨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客随主便和宴会上谈笑风生的个性足以看出这个人的气度,而林冲呢?在开心的聚会时故意绷着一张脸,在杨志向他敬酒时,他除了礼貌的回应了一下就再无其他动作了,王伦当场不高兴,觉得林冲太不给面子了,何况他现在在的是梁山,他是一个寄人篱下的盗贼,他还以为自己是80万禁军教头,最后还是杨志看气氛不对,赶紧出来打圆场,这才平息了这次风暴,这成了王伦决定不再重用林冲的最大事件。
  其三,当杨志下山时,王伦亲自将他送出山寨,杨志走远后,王伦并随口说了句:啊!如此人才却不能为之所用,实在可惜。这句话让林冲看到,林冲不快,当场离去,但王伦很痛快,他总算出气了,为何,因为林冲在山寨内时常会摆出自己是禁军教头的气势,让王伦很不满,觉得林冲在成心耍大牌,不分主次,而杨志虽然是个没落子弟,但表现出来的气度和平易近人的个性却是林冲所缺失的,而且杨志并未想和林冲争什么,林冲却在宴会上多番表达敌意,要换作别人,早就气得当场打起来了,一下子王伦心中的那杆秤一下子偏向了杨志,而不是林冲。
  林冲和杨志的遭遇
  林冲的遭遇惨上加惨,妻子被上司的义子调戏,险些被污,而后被陷害发配,在途中遭受折磨,最后来到沧州,可是那些害他得人未必放得过他,最后被逼的忍无可忍杀人并上梁山,不能不说林冲走的道路是非常艰苦,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作者写林冲的转变,它是有很多伏笔,譬如说他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他了,那么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也就说,就是他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满腔不平之气。这个满腔不平之气,就是林冲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后实现了思想转变,造反上山的基础。他虽然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一出场就是被压迫的。所以虽然是统治阶级里边的人物,但是他所处的地位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有相通之处,这是他能够转变的一个基础。林冲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所以他非常不满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的,所以这股不平之气也会经常的表现出来,像王伦期间,他的不平之气一直影响着他和上司之间的关系,一直到杀死王伦时他也是怪王伦偏心,但却从未找过自身原因,王伦固然有错,可林冲的错误更大更多,人家说做人要喜怒不形于色,可林冲自上梁山后,他的喜怒哀乐经常会从脸上的表情、神色和说话的言辞中表现出来,试问这样的一种人,怎么可能得到领导者的欢心和重用,只能说是林冲的个性让他的一生坎坷。

杨志的遭遇可以说是怀才不遇,如果出生在唐朝,或许现在已是四世同堂,高官厚禄,可惜偏偏在宋朝,杨志家族没落这是一出场就被作者认定的,先贿赂上司但反入狱中,为了出狱,杨志在东京花光了所有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为梁中书护送生辰纲去东京,又被晁盖等所劫。杨志无奈和鲁智深打上二龙山,杀了邓龙,做了山寨之主。后归了梁山泊。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
  生辰纲最终被夺,这是否说明杨志是个很愚蠢的人?其实结合《水浒》中其他描写杨志的章节,我们可以看出,杨志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杨志久在江湖,知道押运生辰纲的凶险,刚一接受任务,就多次推托,推辞不掉时,才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要求扮做普通的行商客人,悄悄赶路,避免大张旗鼓,引人注意。
  后又要求梁中书给自己提调众人的权力,防止内部不和,被“贼人”钻了空子。
  后来在路上,也是根据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的时间。开始是趁凉行路,后来到了“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天正热时赶路,而且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岗的松林里休息。
  后来兵士要买酒喝,他又千方百计阻拦。这都体现了杨志的精明。
  那么,既然杨志如此小心,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一方面固然是要突出吴用计策的高妙和无懈可击,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他性格的另一面:急功近利、粗暴蛮横。正是这种性格,使得他对手下的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这就激化了运送队伍的内部矛盾。“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有了内讧,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从《水浒》对杨志的整体描写来看,杨志的性格经历了“失意——得志——幻灭”的发展历程。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原“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应该说最初也是满怀抱负。不想命运多舛,先是失陷了“花石纲”,又在盛气之下杀了泼皮牛二,吃了官司,被发配充军。这是其人生的一个失意时期。但岂料却因祸得福,得到梁中书赏识,收在门下,“早晚殷勤听候使唤”,并把押运生辰纲的重要任务交托给他。只要他完成这个任务,前途就会一片光明,他的命运也似乎是“柳暗花明了”,离志得意满的日子也不远了。从《水浒》对杨志的整体描写来看,杨志的性格经历了“失意——得志——幻灭”的发展历程。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原“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应该说最初也是满怀抱负。不想命运多舛,先是失陷了“花石纲”,又在盛气之下杀了泼皮牛二,吃了官司,被发配充军。这是其人生的一个失意时期。但岂料却因祸得福,得到梁中书赏识,收在门下,“早晚殷勤听候使唤”,并把押运生辰纲的重要任务交托给他。只要他完成这个任务,前途就会一片光明,他的命运也似乎是“柳暗花明了”,离志得意满的日子也不远了。可是“福兮祸之所伏”,他太在乎这趟任务了,唯恐辜负了梁中书的厚爱(这也有点“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所以处处小心,时时在意,因此就有点急功近利,有点急躁。而且太过小心时,脑筋就死板了,他一心怀疑蒙汗药已经下在酒里了,所以一直等到别人先喝过才允许兵士买,却忘了酒里可能本来就没有蒙汗药,而别的人虽能证明酒里没药,却未必清白。所以丢掉了生辰纲,自己的幻想也最终幻灭,不得不上梁山落草。

鸡肠盘水泊
琐形落随笔
慢摇白鹅扇
翘腿头交椅
众前喋声笑
人后放冷镝
最怕豹头汉
刀落性子起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联系微信QQ:5087708 Email:5087708@qq.com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友上传分享,仅供试听,若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