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仙来居伴奏网

 找回用户名密码
 註@冊
查看: 19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篇] China古代阵法系统介绍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28 20:01: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鹤翼
鹤翼是古代战争常用阵形.不用猜也知道这是人类一定会发展出来的.因此是专供包围用的阵形.此种阵形,主将位于中央(多半是弓步兵),两侧是副将.两侧最好使用强的部队(骑兵为多),当敌人后方有我方部队出现时,两翼立刻可以拉长,跟我方部队会合,立刻形成包围.三国志五代中有说到,是唯一可以积极攻击的阵形,其实严格说来,他说的就是要形成包围圈. @种阵形的弓箭攻击力较不集中,所以不强.等一下会跟雁形去比较.
鱼鳞
鱼鳞是把兵团分成五到六段,一 层压一层的阵形.主将的位置是位于中后方.请注意,鱼鳞跟锥形的不同点,就在于三角形的宽度,锥 屋^宽.而且鱼鳞在前方的部队,通常跟保护主将的是一样是很密集的.这样的排列造成跟锥形不一样的结果.由于锥形的部队比较散,所以互相推挤效果小,移动速度非常快.但是速度稍慢的 ~鳞却可以突击(因为最前方的部队很密集,全军才不会被冲散,锥形却会).不用看也知道, ~鳞跟鹤翼都是";文官阵形";,也就是主将不用在前面亲自带头攻击,而是躲在后面(例如武田信玄,诸葛亮).但是 ~鳞防守力很弱,被人背后一冲,立刻全军溃散.因为背后露出太多了.
锋矢
顾名思义,就是在全军形成箭状的样子.主将的位置在最前面,所以适合战斗力高的勇将.由于最前面的部队非常密集,所以也是突击阵形.请注意,所谓的突击阵形,并不是只有这种阵形可以突击,事实上所有阵形都可以下突击令但是不见得能够做到突击效果(全军穿入敌阵不会被冲散),也就是说,三国志五里面说的可以突击,是说真正战场上有突击的效果,而非只有此部队可以下突击令.此外,此种阵形的后方是一平行队形, 所以在山地的移动效果相当好,当然此阵防守也是很弱的(背后露出太多
冲轭
顾名思义是车前方的横木,也就是英文字母X形阵.把队形排成X形有什么效果呢最大的效果就是从前,左,右三方来的敌人,都如同前方一样(请注意两排的部队前方朝东北跟西北方).是个相当好的山地防守阵形(因为也是线形,所以山地移 舆够快长蛇
是人的自然会发展出的阵形.这种队形专为山地移动用.事实上攻击,防守均不利.不过历史上描述这种队形常常会有,例如陈寿三国志:";孔明观姜维阵形,势如长蛇.";车悬
在历史上却赫赫有名.车悬不是指形态,指的是涵义.车悬是一种骑兵阵.军队排成不互相推挤的多列,也就是说,这种是一车轮战法.谦信用此阵,说穿了就是要冲散信玄队形,取信玄的性命.雁形
雁形是英文字母V字型阵.两翼相当近,所以弓箭攻击效果奇佳.但是由于包角太小,所以无法包住敌人只能做射击.此外,跟鹤翼相同,由于是线形构造,所以平地移动也不快偃月
偃月在古代赫赫有名,在唐代被当作宿营阵形.可能是韩信使用的背水阵 .由于全阵成为一种奇特的新月状构造,其实在士兵被敌人追到河边,然后倒转回来想攻击敌军时,这种新月状构造就会出现.使用这种背水阵必须 富有战争经验的将领 (也就是三国志五中说的 勇名要够高 ),要不然会控制不住士兵,新月状也不会形成(大家都吓的掉入河里.)唐代把当作宿营阵形是有道理的.因通常会找个依山傍水之处(有水,才可煮饭;有山才可砍柴).也就是险地,特别需要这种阵形. 方圆
方圆不用多说,也是人类自然发展出的阵形.在印地安战争片中,白人常常把车子推翻然后排成圆状,全军枪口朝外,这就是圆阵.不用这种阵形机动力极差,因为可能有士兵要倒退走.不过防守力最高,因为根本没有背后
阵与China古代战争
阵对于China战争的影响,这个题目很大,个人能力有限,不足之处还望多多海涵.
首先要分三个阶段,既大量骑兵投入实战以前为一段,骑兵对步兵为一段,步骑混合为一段,拟定三篇.本篇是骑兵大量出现以前.

骑兵大量出现以前,也就是秦,汉之前,从有记载的周到秦 灭六 国的这一段历史.这一时期由于骑兵还没有投入实战,(虽然已用来侦察,传递消息)中原各国的主战兵力依然是车兵和步兵,而当时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时常用‘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作为标准,如此庞大而昂贵的战车部队自然要步兵的掩护(单纯的战车在弩兵,长戈,长戟兵面前很容易被消灭,原因就在于战车的冲击力有限,至少和骑兵比起来是这样),于是乎,步车阵便出现了(在此之前就有,但从没有像春秋,战国时对阵这么讲究)

有人会认为China历史上的阵纯粹是扯淡,那他是误解了,真正原因在于China的演义和影视将古代的阵儿戏化了(如一字长蛇阵啦,六丁六甲阵啦,九宫八卦阵啦,八门金锁阵啦,白痴的编导,虚假的道具,不合格的群众演员,蹩脚的导演,给人的影响就是假的,也难怪有人认为China历史上的阵都是假的),真正的阵,或者说春秋至秦的阵, 没影视剧中表现的那么复杂,很简单,大致分进攻和防守两种,<;孙膑兵法>;中将阵完整系统地分为八种阵型,既:“方,圆,锥行,雁行,钩行,玄襄,疏阵,数阵,及火阵,水阵,”后两种是特殊战法情况下才使用,一般以方,圆,锥为主.这三种是在打堂堂之阵时用,依兵力,兵士的战斗力,战车的数量不同而定,并没有多少玄机可言,只要队列整齐既可.锥行阵主攻,将最精锐的车兵放置前沿作冲击用,圆阵主守,车兵置于阵中央.方阵攻守兼备,车兵置于后,保证阵型有足够的厚度和反冲击的力度. 疏阵,数阵是以步兵打车兵的战法,类似于以后的散兵阵,以小股混合步兵依什伍行列独自作战,尤以吴,楚用得多(战车少,倒不是装备不起,是用处不大,水网密集,不适合车兵驰骋).雁行阵是弩兵的特殊战术,长处在于加大弩兵的正面远程火力密度,玄襄,钩行则较复杂,除非训练有素,才能运用自如,威力也大,相当于大兵团的兵种配合,以玄襄为例,弩兵在前阵,射完后后撤,车兵在两侧,长戟在中阵,长矛在后阵,讲究的是一浪接一浪的攻击,当时的中原可能只有魏,秦两国能列此阵迎敌.(<;荆柯刺秦>;中有一段秦军攻韩的一段列玄襄阵阵势的场景很好看,黑衣黑甲,战场上一片死寂,各兵种依次出击,很有气势).钩行阵则是标准的车兵终极阵法,预先将车兵排在钩的两头,中间放置弩,戟,矛诸兵种,由中间先出动攻击,两侧纵列的车兵出击,戟兵等集群兵种再跟上.

此外,还有林林总总的‘阵”。比如射击时用“云阵”,包围敌军要用“赢渭”阵,奇袭用“阖燧”阵,而向山陵要用“封(那个字打不出,是封字半边加右边刀形)”阵,反正总加起来不会少于20种阵。(前面引用的大多是<孙膑兵法>中的阵型,也就是战国中期的事,估计比孙子,吴起所列的阵要全面,毕竟年代相差了百多年)

说到列阵,首先要治兵,要使士兵做到闻鼓出击,闻金退兵的概念,具体到列阵时的排列,直击还是迂回,由两,伍长之类的下级军官看中军旗决定,一伍的成员本身就是一个小的战斗集体,大致分(按步兵计)殳,戈,戟,矛,弩五兵,以长兵器和远射兵器为主(短兵缺乏也与当时的青铜器铸造工艺不精,难以造出适合短兵相接的长剑有关),后又去殳加入大盾,这其中弩兵站第一排(近战时撤至最后)持盾兵站第二排(两军对射时到第一排),其下是戈,戟,矛三件长兵器,戈在最前,以横扫为主,主要对付对方的战车和战马,戟可扫可刺,属于多功能兵种,矛以刺为主,主要作战对象是对方的作战人员,各伍之间成纵列向前推进(伍为阵型之中最小的作战单位,四伍为一两,五两为一旅,五旅为一师,五师为一军,皆为春秋以前兵制).之间严格禁止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出现(再直接一点就是说,不允许逞匹夫之勇),这大概也是秦以前单骑突阵的情况不多的原因(单独一辆战车,突击训练有素,配合精熟,基本以长戟,长矛为主要兵器的重阵,跟送死没什么巨别).

再来重点说一说当时的兵器状况,也许会有助于了解为什么秦代以前阵那么流行.前面说了,青铜器时代短兵刃不可能做得很长,一般到50~80CM之间,这样短的兵刃,韧性又不好,易断,用来作主战兵器好像不适合。主战兵器最主要的就是稳定性,攻击性倒是其次,而以长戟,长矛和战车为主要兵器,近身的时候。特别是面对的是吴,越这类以短兵为主的步兵时会很吃亏(吴越的铸造工艺比当时的中原要发达,这点从越王剑可以看出来),毕竟长达两丈四尺(5.5~6米)的长戟运转起来是远不如只有60~80厘米的剑的(虽然也有长一丈二尺的短矛,但那是以投掷为主要作战方式的,虽然也可以近战),结果是只要对手能抢进身来,则长兵器的一方几乎必败,为了有效地进行对抗,只有使对手不得近身,这就需要配合,也从客观上推动了阵的发展。只有戈,戟,矛有效配合,才能使对手不得近身这点道理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

还有一点,秦以前由于长期处于战争之中,各国的常备军数量庞大且有效(既便是临时征召的士兵也有很高的战斗技能和很强的纪律意识,因为他们时常要被征召),也从客观上保证了阵对他们能进行有效的约束.也保证了将领们能有效地排出他们想要排出的,最适合战场形势和双方兵力对比的阵势,这一点很重要,也是这时的军队和以后的China战争时大量的乌合之众的区别。(自汉以后,只有岳家军的步兵阵才能算是真正的阵,噢,还有戚家军)秦灭六国,天下一统,秦二世时,陈胜吴广起义,天下重又大乱,涌现出两股有影响力的义军。一是西楚霸王项羽(名籍),二是汉王刘邦(字季)。应该说这时的步兵阵在China几乎已发展到一个高潮,随着三十几万秦军主力被项羽在巨鹿击败,早期的楚汉争霸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大兵团,有组织的将阵用于战争。这样比刘邦更强悍的项羽占尽了优势,一度将刘邦打得狼奔琢突,溃不成军。只是在韩信出现之后,汉军才凭借其出色的用兵,有效的战阵(二者缺一不可,再强的计策,再突然的奇袭,士兵不守纪律也是徒劳,试想汉,赵井陉之战,一万老弱汉军能击败二十万赵军,背水一战是不假,但若没有有效的阵,能坚持到汉骑偷袭成功吗?),终于击败不可一世,只凭勇力的西楚霸王。

楚,汉争霸从总体来说,只是乌合之众的较量,有效使用阵的情况很少。汉帝国建立后,随着北方匈奴的屡屡入侵,汉军的步兵又几乎没有用处(战不能胜,胜不能追,败不能逃),只好凭借强大的国力组建庞大的骑兵集群,而骑兵又不大可能象步兵一样进退有序地列阵,(仪仗兵也许能做到,但大规模的骑兵再拘泥于阵而不能放胆突击,就将骑兵的优势彻底放弃了)同时也将步兵的阵近乎完全放弃。(只有弩兵的战术雁行阵还保留着)

骑兵的战术大部份时间里就是正面突击,长途奔袭,战略合围,断敌后路等等,既使是骑兵战术的祖师爷匈奴人也只有这些。但这时的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琢磨出了一种新战术,车悬。(玩过三国八的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另看过日本电影<天与地>的朋友也能从影片中找到一些汉家骑兵的影子,哪里面出现过车悬之阵)车悬其实也就是突击战术的威力加强版,但比突击要霸道很多,也不像突击哪样一窝蜂似的一拥而上,更注重各骑之间的间隔,(前后,左右,各兵器的使用,有时甚至还有意将横列的间隔拉得大一点,以使敌军有空隙可以躲,不至于堵住前军的路,留给后边的骑兵收拾)配合,等于一个骑兵版的锥行阵,不同之处在于宽度要更大一些,深度窄一些。因为车悬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阵(至少相对步兵的阵来说是这样,并没有各兵种间有效的配合,纯骑兵的冲击战术),所以后世兵家大都不认为有此阵,如<曹操兵法>,<将苑>(诸葛亮),<百战奇略>(作者不详,成书于宋代)都对此阵抱不置可否的态度,个人认为还是真实存在过的,只是随着China骑兵的衰弱,后人无法亲身感受其威力罢了。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阵的发展处于停滞,甚至是倒退状态,因为步兵只是处于守城,护卫的地位,不怎的要他们上阵厮杀。

两汉之后,进入三国两晋,China在骑兵方面对北方民族的优势丧失殆尽,(不管是战马的来源,数量,还是长于骑术的士兵,以致于当时评价一个将领武艺精熟也要用“弓马娴熟”来表示,而这在两汉时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当时有大量的边地良家子)不得已重操旧业,又把阵这个东东给提了出来。但这时的步兵阵威力已大不如前,首先是阵所遇到的对手不同于战国时期了,当然自身也不同,多以步骑兵混合军队,总不能将骑兵放在步兵阵中吧?这样将大幅降低骑兵的威力,而不能将骑兵的作用进行有效的发挥,这个将领几乎也就是个常败将军了。另外这时的兵员也大成问题,人口之少难以想像,能提起兵器上战场的更是少之又少,(如蜀汉政权,不足百万人口,兵员竟有十几万,怎么也想像不出这都是些什么兵?)这种结果使得这时期的兵员质量差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当然也有少量精兵),又不可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训练,(战争频繁,时间不等人啊,你还没训练好,敌军就打来了,只好上,而河西兵,岳家军都是经过常年的训练才出来的),对各兵种,个人需要紧密配合,并且要有非常严明的纪律的阵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那又怎么办?最典型的是曹操的打法,他可以说是深知阵的奥秒,不在兵的多少,而在纪律是否严明,士兵是否有足够的战斗力。(虽然道理很浅显易懂,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不太容易,很多庸才只知其形,不知其髓,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犬)选其精锐,练成精兵,(时间非常长,也非常有效,因为他们的统帅是孟德)而以骑兵单独作战,执行诸如急袭,包围的战略目的。(所谓以正合,以奇胜,也就是将纯步兵为正阵,将骑兵作为决定性的力量,不追求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求数量上的优势,这也是他能以两万兵击败十倍于已的袁绍军的主要原因。(从破黄巾得青州兵到对袁绍开战,近十年的时间,这个时间是诸葛亮所无法拥有的)又大败于赤壁的原因跟这也有很大关系。(水战,河流众多,不适合步兵摆阵,骑兵又没有突袭的空间,再加上大量新加入的荆州兵,其实这些荆州兵对其军队的战斗力是个负增长的因素,否则也不会溃败成哪样)相同的战例还有淝水之战,百万秦军一败涂地,(当中有大量新招入的新兵)而此之前,前秦军队几乎都是以弱敌强,却累战累胜,王猛还以十万步兵列阵击败了前燕的数十万铁骑,可见阵的威力。

OVER

经过隋,唐短暂的二百多年的强盛之后,China又一次迎来了军事上的低潮,反过来说,对步兵的阵,又一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宋军对外战争的累战累败,其步兵在战争中拙劣的表现引起了全国性的反思,不久,在中原又出现了一股重新起用阵对付辽,金骑兵的潮流,但由于宋的兵权大都由文官掌握(一个个高谈阔论,贪生怕死,男 盗女 娼,当然有少数例外,如范仲淹等人),他们哪里懂得什么叫实战,于是乎一种种,一套套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的奇形怪阵出现了,典型如:车轮阵,冲方阵,常山阵,八卦阵,风扬阵,龙飞阵,太乙阵,五花阵,弯阵,直阵,长虹阵,握奇阵,当头阵,满天星阵,重霞阵,六花七军阵,等等,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而忘了一个根本性的条件,人,众所周知,宋代实行的是内重外轻的策略,换言之,就是精锐在内,老弱在外,凭这些老弱病残,能对付得了北胡的铁骑?这个神话也只有朝廷和哪些个文官们才能相信,结果是辽(金)人益轻宋军,每战无不奋勇直击,而宋军是但遇北人便走,无顾其他,还管你什么阵不阵的,命最要紧。

这种情况持继了百多年之后,在抗金的战场上出现了一位名将,岳武穆,他再一次将阵的威力发挥了出来,以步兵击败了号称无敌的女真人的铁骑,(岳家军中也有少量骑兵参战,但数量之少,和女真骑兵一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使当世乃至后世兵家不得不重新对阵的作用再作一番认识。其实呢,倒不是岳飞的阵法有多先进,凭岳家军军纪之严明,作战之勇敢,便是不列阵,每个人都单打独斗,也不会吃多大亏,当然了,这样的话要想取得如此大的战果也是不现实的,嘿嘿。很多人认为岳飞所列的乃是“满天星”阵法(也有人认为是“七星阵”不过大同小异),我看过“满天星”阵法的布阵图,很复杂,非常复杂,必须要有人从中指挥(置于高杆之上,总观全局),而在与女真骑兵的战斗中,这种让你安心指挥,从容调度的阵法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女真人的铁骑会直冲中军,挡,便是以血肉这躯扛对手的金戈铁马,不挡,便是弃中军。不管是小说,还是演义,还是正史都有岳飞亲自出战的记载,想想,连主帅都亲战了,哪来的中军护卫这个指挥枢钮?所以我更倾向于岳家军摆的是一阵复古的阵法“疏阵”,以数人为一小的战斗团体,长枪,长刀,刀牌,钩枪,朴刀等形成一个组合,一个个小的组合之间各自为战,既不用硬扛女真人的铁骑的冲击(很可怕的,还有重骑兵唷),又可以在敌骑冲击过后从侧面或背后袭击,这对士兵的胆气要求是很高的,想像一下,几个人,在对手无数的骑兵从身侧冲击过后,战场上一片烟尘,也不知已方还有几个人活着,恐怖。当然了,处于这种混战的场面也是步兵最有利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凭岳家军的配合,胜局基本已定。

但血肉这躯终究没能抵挡住北胡们的铁骑,宋亡之后,中原历经了百多年的异族统 治,直至红巾军大起 义及朱无璋的出现,提起明王朝,就不提不说到徐达,这是个用兵不亚于孙,吴的名将,当时天下割 据,势力比朱明大的大有人在,徐达硬是靠着严明的军纪,有效的战阵将他们一一击败,一统中原(虽然名义上是朱无璋干的,但没有徐达,朱无璋只能看着中原的花花世界干着急,道理很简单,他打不过蒙古人的铁骑兵,凭那些乌合之众)由于小说中将徐达所用的阵描述得太玄乎,以致于后人普遍认为徐达可有可无,对于朱元璋。事实上,徐达可能是自岳飞以后,戚继光之前唯一能有效地使用战阵的人(至少从见载于史籍的东西来看是这样),虽然阵在很多人眼里是虚构的东西。(是不是虚构的,前文已经讨论过,不再赘述)他与岳飞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兵力比岳飞要雄厚很多(明军最强时达到过一百多万,虽然不一定都归他管),兵源也要好(虽以南人为主,但后期北方兵也不少),还有不少的骑兵(剽悍程度不亚于蒙古骑兵)和火枪兵。所以他比岳飞的难度,压力要小一些,但组织能力要比岳飞强。(岳家军最强时也不超过十万)也不拘泥于局部得失,大局观要比岳飞要强,怎么说呢?他的阵型更类似于扩大化了的古代的玄襄阵,以单一兵种为一个集群,然后一个集群一个集群地对敌军实施打击,(弩兵(火枪),骑兵,长枪,刀牌,校刀)直致敌军崩溃逃跑为止。(当然这时明军的个人战斗力也是China历史上的步兵中最强的,没有这个条件,孙武在这也没用)

明很快的走向没落,土木堡一战更是损失精兵四十几万,以后国家武备松驰,士气不振,以致于数十人的倭寇入侵时竟视数十万明军不顾,长驱数千里,杀伤数千人,虽被歼灭,也从中可见明中后期兵士之差(也有很多地方,将校没有那么多兵,却多报名额,以吃空晌的原因,但差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局面直到戚继光的出现才有所好转(只是局部,因为他不是全国统帅)。“鸳鸯阵”,是很多人,包括我所津津乐道的战阵,虽然说他对付小股倭寇(千人规模,并且皆为步兵)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他以后在蓟镇游击将军对北元并没有取得很大战果,可以认定,这个阵作用一般,特别是对付明帝国的心腹之患,蒙古人时作用有限。(这其中也有他在任时间不长有很大关系)。以后随着汉人仅有的一点血性都丧失的时候,再先进的阵,汉人也没有胆气来试着验证一下了,于是,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南京 大屠 杀”等等等等如此之类的教训

鹤翼
  鹤翼是古代战争常用阵形.不用猜也知道这是人类一定会发展出来的.因此是专供包围用的阵形.此种阵形,主将位于中央(多半是弓步兵),两侧是副将.两侧最好使用强的部队(骑兵为多),当敌人后方有我方部队出现时,两翼立刻可以拉长,跟我方部队会合,立刻形成包围.三国志五代中有说到,是唯一可以积极攻击的阵形,其实严格说来,他说的就是要形成包围圈. @种阵形的弓箭攻击力较不集中,所以不强.等一下会跟雁形去比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鱼鳞
  鱼鳞是把兵团分成五到六段,一 层压一层的阵形.主将的位置是位于中后方.请注意,鱼鳞跟锥形的不同点,就在于三角形的宽度,锥 屋^宽.而且鱼鳞在前方的部队,通常跟保护主将的是一样是很密集的.这样的排列造成跟锥形不一样的结果.由于锥形的部队比较散,所以互相推挤效果小,移动速度非常快.但是速度稍慢的 ~鳞却可以突击(因为最前方的部队很密集,全军才不会被冲散,锥形却会).不用看也知道, ~鳞跟鹤翼都是";文官阵形";,也就是主将不用在前面亲自带头攻击,而是躲在后面(例如武田信玄,诸葛亮).但是 ~鳞防守力很弱,被人背后一冲,立刻全军溃散.因为背后露出太多了.
锋矢
  顾名思义,就是在全军形成箭状的样子.主将的位置在最前面,所以适合战斗力高的勇将.由于最前面的部队非常密集,所以也是突击阵形.请注意,所谓的突击阵形,并不是只有这种阵形可以突击,事实上所有阵形都可以下突击令但是不见得能够做到突击效果(全军穿入敌阵不会被冲散),也就是说,三国志五里面说的可以突击,是说真正战场上有突击的效果,而非只有此部队可以下突击令.此外,此种阵形的后方是一平行队形, 所以在山地的移动效果相当好,当然此阵防守也是很弱的(背后露出太多
冲轭
  顾名思义是车前方的横木,也就是英文字母X形阵.把队形排成X形有什么效果呢最大的效果就是从前,左,右三方来的敌人,都如同前方一样(请注意两排的部队前方朝东北跟西北方).是个相当好的山地防守阵形(因为也是线形,所以山地移 舆够快长蛇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是人的自然会发展出的阵形.这种队形专为山地移动用.事实上攻击,防守均不利.不过历史上描述这种队形常常会有,例如陈寿三国志:";孔明观姜维阵形,势如长蛇.";车悬
  在历史上却赫赫有名.车悬不是指形态,指的是涵义.车悬是一种骑兵阵.军队排成不互相推挤的多列,也就是说,这种是一车轮战法.谦信用此阵,说穿了就是要冲散信玄队形,取信玄的性命.雁形
  雁形是英文字母V字型阵.两翼相当近,所以弓箭攻击效果奇佳.但是由于包角太小,所以无法包住敌人只能做射击.此外,跟鹤翼相同,由于是线形构造,所以平地移动也不快偃月
  偃月在古代赫赫有名,在唐代被当作宿营阵形.可能是韩信使用的背水阵 .由于全阵成为一种奇特的新月状构造,其实在士兵被敌人追到河边,然后倒转回来想攻击敌军时,这种新月状构造就会出现.使用这种背水阵必须 富有战争经验的将领 (也就是三国志五中说的 勇名要够高 ),要不然会控制不住士兵,新月状也不会形成(大家都吓的掉入河里.)唐代把当作宿营阵形是有道理的.因通常会找个依山傍水之处(有水,才可煮饭;有山才可砍柴).也就是险地,特别需要这种阵形. 方圆
  方圆不用多说,也是人类自然发展出的阵形.在印地安战争片中,白人常常把车子推翻然后排成圆状,全军枪口朝外,这就是圆阵.不用这种阵形机动力极差,因为可能有士兵要倒退走.不过防守力最高,因为根本没有背后
阵与China古代战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阵对于China战争的影响,这个题目很大,个人能力有限,不足之处还望多多海涵.
  首先要分三个阶段,既大量骑兵投入实战以前为一段,骑兵对步兵为一段,步骑混合为一段,拟定三篇.本篇是骑兵大量出现以前.

  骑兵大量出现以前,也就是秦,汉之前,从有记载的周到秦 灭六 国的这一段历史.这一时期由于骑兵还没有投入实战,(虽然已用来侦察,传递消息)中原各国的主战兵力依然是车兵和步兵,而当时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时常用‘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作为标准,如此庞大而昂贵的战车部队自然要步兵的掩护(单纯的战车在弩兵,长戈,长戟兵面前很容易被消灭,原因就在于战车的冲击力有限,至少和骑兵比起来是这样),于是乎,步车阵便出现了(在此之前就有,但从没有像春秋,战国时对阵这么讲究)

  有人会认为China历史上的阵纯粹是扯淡,那他是误解了,真正原因在于China的演义和影视将古代的阵儿戏化了(如一字长蛇阵啦,六丁六甲阵啦,九宫八卦阵啦,八门金锁阵啦,白痴的编导,虚假的道具,不合格的群众演员,蹩脚的导演,给人的影响就是假的,也难怪有人认为China历史上的阵都是假的),真正的阵,或者说春秋至秦的阵, 没影视剧中表现的那么复杂,很简单,大致分进攻和防守两种,<;孙膑兵法>;中将阵完整系统地分为八种阵型,既:“方,圆,锥行,雁行,钩行,玄襄,疏阵,数阵,及火阵,水阵,”后两种是特殊战法情况下才使用,一般以方,圆,锥为主.这三种是在打堂堂之阵时用,依兵力,兵士的战斗力,战车的数量不同而定,并没有多少玄机可言,只要队列整齐既可.锥行阵主攻,将最精锐的车兵放置前沿作冲击用,圆阵主守,车兵置于阵中央.方阵攻守兼备,车兵置于后,保证阵型有足够的厚度和反冲击的力度. 疏阵,数阵是以步兵打车兵的战法,类似于以后的散兵阵,以小股混合步兵依什伍行列独自作战,尤以吴,楚用得多(战车少,倒不是装备不起,是用处不大,水网密集,不适合车兵驰骋).雁行阵是弩兵的特殊战术,长处在于加大弩兵的正面远程火力密度,玄襄,钩行则较复杂,除非训练有素,才能运用自如,威力也大,相当于大兵团的兵种配合,以玄襄为例,弩兵在前阵,射完后后撤,车兵在两侧,长戟在中阵,长矛在后阵,讲究的是一浪接一浪的攻击,当时的中原可能只有魏,秦两国能列此阵迎敌.(<;荆柯刺秦>;中有一段秦军攻韩的一段列玄襄阵阵势的场景很好看,黑衣黑甲,战场上一片死寂,各兵种依次出击,很有气势).钩行阵则是标准的车兵终极阵法,预先将车兵排在钩的两头,中间放置弩,戟,矛诸兵种,由中间先出动攻击,两侧纵列的车兵出击,戟兵等集群兵种再跟上.

  此外,还有林林总总的‘阵”。比如射击时用“云阵”,包围敌军要用“赢渭”阵,奇袭用“阖燧”阵,而向山陵要用“封(那个字打不出,是封字半边加右边刀形)”阵,反正总加起来不会少于20种阵。(前面引用的大多是<孙膑兵法>中的阵型,也就是战国中期的事,估计比孙子,吴起所列的阵要全面,毕竟年代相差了百多年)

  说到列阵,首先要治兵,要使士兵做到闻鼓出击,闻金退兵的概念,具体到列阵时的排列,直击还是迂回,由两,伍长之类的下级军官看中军旗决定,一伍的成员本身就是一个小的战斗集体,大致分(按步兵计)殳,戈,戟,矛,弩五兵,以长兵器和远射兵器为主(短兵缺乏也与当时的青铜器铸造工艺不精,难以造出适合短兵相接的长剑有关),后又去殳加入大盾,这其中弩兵站第一排(近战时撤至最后)持盾兵站第二排(两军对射时到第一排),其下是戈,戟,矛三件长兵器,戈在最前,以横扫为主,主要对付对方的战车和战马,戟可扫可刺,属于多功能兵种,矛以刺为主,主要作战对象是对方的作战人员,各伍之间成纵列向前推进(伍为阵型之中最小的作战单位,四伍为一两,五两为一旅,五旅为一师,五师为一军,皆为春秋以前兵制).之间严格禁止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出现(再直接一点就是说,不允许逞匹夫之勇),这大概也是秦以前单骑突阵的情况不多的原因(单独一辆战车,突击训练有素,配合精熟,基本以长戟,长矛为主要兵器的重阵,跟送死没什么巨别).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再来重点说一说当时的兵器状况,也许会有助于了解为什么秦代以前阵那么流行.前面说了,青铜器时代短兵刃不可能做得很长,一般到50~80CM之间,这样短的兵刃,韧性又不好,易断,用来作主战兵器好像不适合。主战兵器最主要的就是稳定性,攻击性倒是其次,而以长戟,长矛和战车为主要兵器,近身的时候。特别是面对的是吴,越这类以短兵为主的步兵时会很吃亏(吴越的铸造工艺比当时的中原要发达,这点从越王剑可以看出来),毕竟长达两丈四尺(5.5~6米)的长戟运转起来是远不如只有60~80厘米的剑的(虽然也有长一丈二尺的短矛,但那是以投掷为主要作战方式的,虽然也可以近战),结果是只要对手能抢进身来,则长兵器的一方几乎必败,为了有效地进行对抗,只有使对手不得近身,这就需要配合,也从客观上推动了阵的发展。只有戈,戟,矛有效配合,才能使对手不得近身这点道理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

  还有一点,秦以前由于长期处于战争之中,各国的常备军数量庞大且有效(既便是临时征召的士兵也有很高的战斗技能和很强的纪律意识,因为他们时常要被征召),也从客观上保证了阵对他们能进行有效的约束.也保证了将领们能有效地排出他们想要排出的,最适合战场形势和双方兵力对比的阵势,这一点很重要,也是这时的军队和以后的China战争时大量的乌合之众的区别。(自汉以后,只有岳家军的步兵阵才能算是真正的阵,噢,还有戚家军)秦灭六国,天下一统,秦二世时,陈胜吴广起义,天下重又大乱,涌现出两股有影响力的义军。一是西楚霸王项羽(名籍),二是汉王刘邦(字季)。应该说这时的步兵阵在China几乎已发展到一个高潮,随着三十几万秦军主力被项羽在巨鹿击败,早期的楚汉争霸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大兵团,有组织的将阵用于战争。这样比刘邦更强悍的项羽占尽了优势,一度将刘邦打得狼奔琢突,溃不成军。只是在韩信出现之后,汉军才凭借其出色的用兵,有效的战阵(二者缺一不可,再强的计策,再突然的奇袭,士兵不守纪律也是徒劳,试想汉,赵井陉之战,一万老弱汉军能击败二十万赵军,背水一战是不假,但若没有有效的阵,能坚持到汉骑偷袭成功吗?),终于击败不可一世,只凭勇力的西楚霸王。

  楚,汉争霸从总体来说,只是乌合之众的较量,有效使用阵的情况很少。汉帝国建立后,随着北方匈奴的屡屡入侵,汉军的步兵又几乎没有用处(战不能胜,胜不能追,败不能逃),只好凭借强大的国力组建庞大的骑兵集群,而骑兵又不大可能象步兵一样进退有序地列阵,(仪仗兵也许能做到,但大规模的骑兵再拘泥于阵而不能放胆突击,就将骑兵的优势彻底放弃了)同时也将步兵的阵近乎完全放弃。(只有弩兵的战术雁行阵还保留着)

  骑兵的战术大部份时间里就是正面突击,长途奔袭,战略合围,断敌后路等等,既使是骑兵战术的祖师爷匈奴人也只有这些。但这时的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琢磨出了一种新战术,车悬。(玩过三国八的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另看过日本电影<天与地>的朋友也能从影片中找到一些汉家骑兵的影子,哪里面出现过车悬之阵)车悬其实也就是突击战术的威力加强版,但比突击要霸道很多,也不像突击哪样一窝蜂似的一拥而上,更注重各骑之间的间隔,(前后,左右,各兵器的使用,有时甚至还有意将横列的间隔拉得大一点,以使敌军有空隙可以躲,不至于堵住前军的路,留给后边的骑兵收拾)配合,等于一个骑兵版的锥行阵,不同之处在于宽度要更大一些,深度窄一些。因为车悬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阵(至少相对步兵的阵来说是这样,并没有各兵种间有效的配合,纯骑兵的冲击战术),所以后世兵家大都不认为有此阵,如<曹操兵法>,<将苑>(诸葛亮),<百战奇略>(作者不详,成书于宋代)都对此阵抱不置可否的态度,个人认为还是真实存在过的,只是随着China骑兵的衰弱,后人无法亲身感受其威力罢了。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阵的发展处于停滞,甚至是倒退状态,因为步兵只是处于守城,护卫的地位,不怎的要他们上阵厮杀。

  两汉之后,进入三国两晋,China在骑兵方面对北方民族的优势丧失殆尽,(不管是战马的来源,数量,还是长于骑术的士兵,以致于当时评价一个将领武艺精熟也要用“弓马娴熟”来表示,而这在两汉时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当时有大量的边地良家子)不得已重操旧业,又把阵这个东东给提了出来。但这时的步兵阵威力已大不如前,首先是阵所遇到的对手不同于战国时期了,当然自身也不同,多以步骑兵混合军队,总不能将骑兵放在步兵阵中吧?这样将大幅降低骑兵的威力,而不能将骑兵的作用进行有效的发挥,这个将领几乎也就是个常败将军了。另外这时的兵员也大成问题,人口之少难以想像,能提起兵器上战场的更是少之又少,(如蜀汉政权,不足百万人口,兵员竟有十几万,怎么也想像不出这都是些什么兵?)这种结果使得这时期的兵员质量差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当然也有少量精兵),又不可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训练,(战争频繁,时间不等人啊,你还没训练好,敌军就打来了,只好上,而河西兵,岳家军都是经过常年的训练才出来的),对各兵种,个人需要紧密配合,并且要有非常严明的纪律的阵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那又怎么办?最典型的是曹操的打法,他可以说是深知阵的奥秒,不在兵的多少,而在纪律是否严明,士兵是否有足够的战斗力。(虽然道理很浅显易懂,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不太容易,很多庸才只知其形,不知其髓,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犬)选其精锐,练成精兵,(时间非常长,也非常有效,因为他们的统帅是孟德)而以骑兵单独作战,执行诸如急袭,包围的战略目的。(所谓以正合,以奇胜,也就是将纯步兵为正阵,将骑兵作为决定性的力量,不追求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求数量上的优势,这也是他能以两万兵击败十倍于已的袁绍军的主要原因。(从破黄巾得青州兵到对袁绍开战,近十年的时间,这个时间是诸葛亮所无法拥有的)又大败于赤壁的原因跟这也有很大关系。(水战,河流众多,不适合步兵摆阵,骑兵又没有突袭的空间,再加上大量新加入的荆州兵,其实这些荆州兵对其军队的战斗力是个负增长的因素,否则也不会溃败成哪样)相同的战例还有淝水之战,百万秦军一败涂地,(当中有大量新招入的新兵)而此之前,前秦军队几乎都是以弱敌强,却累战累胜,王猛还以十万步兵列阵击败了前燕的数十万铁骑,可见阵的威力。

  OVER

  经过隋,唐短暂的二百多年的强盛之后,China又一次迎来了军事上的低潮,反过来说,对步兵的阵,又一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宋军对外战争的累战累败,其步兵在战争中拙劣的表现引起了全国性的反思,不久,在中原又出现了一股重新起用阵对付辽,金骑兵的潮流,但由于宋的兵权大都由文官掌握(一个个高谈阔论,贪生怕死,男 盗女 娼,当然有少数例外,如范仲淹等人),他们哪里懂得什么叫实战,于是乎一种种,一套套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的奇形怪阵出现了,典型如:车轮阵,冲方阵,常山阵,八卦阵,风扬阵,龙飞阵,太乙阵,五花阵,弯阵,直阵,长虹阵,握奇阵,当头阵,满天星阵,重霞阵,六花七军阵,等等,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而忘了一个根本性的条件,人,众所周知,宋代实行的是内重外轻的策略,换言之,就是精锐在内,老弱在外,凭这些老弱病残,能对付得了北胡的铁骑?这个神话也只有朝廷和哪些个文官们才能相信,结果是辽(金)人益轻宋军,每战无不奋勇直击,而宋军是但遇北人便走,无顾其他,还管你什么阵不阵的,命最要紧。

  这种情况持继了百多年之后,在抗金的战场上出现了一位名将,岳武穆,他再一次将阵的威力发挥了出来,以步兵击败了号称无敌的女真人的铁骑,(岳家军中也有少量骑兵参战,但数量之少,和女真骑兵一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使当世乃至后世兵家不得不重新对阵的作用再作一番认识。其实呢,倒不是岳飞的阵法有多先进,凭岳家军军纪之严明,作战之勇敢,便是不列阵,每个人都单打独斗,也不会吃多大亏,当然了,这样的话要想取得如此大的战果也是不现实的,嘿嘿。很多人认为岳飞所列的乃是“满天星”阵法(也有人认为是“七星阵”不过大同小异),我看过“满天星”阵法的布阵图,很复杂,非常复杂,必须要有人从中指挥(置于高杆之上,总观全局),而在与女真骑兵的战斗中,这种让你安心指挥,从容调度的阵法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女真人的铁骑会直冲中军,挡,便是以血肉这躯扛对手的金戈铁马,不挡,便是弃中军。不管是小说,还是演义,还是正史都有岳飞亲自出战的记载,想想,连主帅都亲战了,哪来的中军护卫这个指挥枢钮?所以我更倾向于岳家军摆的是一阵复古的阵法“疏阵”,以数人为一小的战斗团体,长枪,长刀,刀牌,钩枪,朴刀等形成一个组合,一个个小的组合之间各自为战,既不用硬扛女真人的铁骑的冲击(很可怕的,还有重骑兵唷),又可以在敌骑冲击过后从侧面或背后袭击,这对士兵的胆气要求是很高的,想像一下,几个人,在对手无数的骑兵从身侧冲击过后,战场上一片烟尘,也不知已方还有几个人活着,恐怖。当然了,处于这种混战的场面也是步兵最有利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凭岳家军的配合,胜局基本已定。

  但血肉这躯终究没能抵挡住北胡们的铁骑,宋亡之后,中原历经了百多年的异族统 治,直至红巾军大起 义及朱无璋的出现,提起明王朝,就不提不说到徐达,这是个用兵不亚于孙,吴的名将,当时天下割 据,势力比朱明大的大有人在,徐达硬是靠着严明的军纪,有效的战阵将他们一一击败,一统中原(虽然名义上是朱无璋干的,但没有徐达,朱无璋只能看着中原的花花世界干着急,道理很简单,他打不过蒙古人的铁骑兵,凭那些乌合之众)由于小说中将徐达所用的阵描述得太玄乎,以致于后人普遍认为徐达可有可无,对于朱元璋。事实上,徐达可能是自岳飞以后,戚继光之前唯一能有效地使用战阵的人(至少从见载于史籍的东西来看是这样),虽然阵在很多人眼里是虚构的东西。(是不是虚构的,前文已经讨论过,不再赘述)他与岳飞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兵力比岳飞要雄厚很多(明军最强时达到过一百多万,虽然不一定都归他管),兵源也要好(虽以南人为主,但后期北方兵也不少),还有不少的骑兵(剽悍程度不亚于蒙古骑兵)和火枪兵。所以他比岳飞的难度,压力要小一些,但组织能力要比岳飞强。(岳家军最强时也不超过十万)也不拘泥于局部得失,大局观要比岳飞要强,怎么说呢?他的阵型更类似于扩大化了的古代的玄襄阵,以单一兵种为一个集群,然后一个集群一个集群地对敌军实施打击,(弩兵(火枪),骑兵,长枪,刀牌,校刀)直致敌军崩溃逃跑为止。(当然这时明军的个人战斗力也是China历史上的步兵中最强的,没有这个条件,孙武在这也没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明很快的走向没落,土木堡一战更是损失精兵四十几万,以后国家武备松驰,士气不振,以致于数十人的倭寇入侵时竟视数十万明军不顾,长驱数千里,杀伤数千人,虽被歼灭,也从中可见明中后期兵士之差(也有很多地方,将校没有那么多兵,却多报名额,以吃空晌的原因,但差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局面直到戚继光的出现才有所好转(只是局部,因为他不是全国统帅)。“鸳鸯阵”,是很多人,包括我所津津乐道的战阵,虽然说他对付小股倭寇(千人规模,并且皆为步兵)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他以后在蓟镇游击将军对北元并没有取得很大战果,可以认定,这个阵作用一般,特别是对付明帝国的心腹之患,蒙古人时作用有限。(这其中也有他在任时间不长有很大关系)。以后随着汉人仅有的一点血性都丧失的时候,再先进的阵,汉人也没有胆气来试着验证一下了,于是,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南京 大屠 杀”等等等等如此之类的教训。

[ 本帖最后由 落魄狭 于 2008-11-28 20:03 编辑 ]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2
发表于 2008-11-28 20:05:17 |只看该作者
古代各种阵法机关揭秘
八阵图

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由生门开始:生、景、开、杜、惊、休、伤、死八门,由轻到重。变化万端,可当十万精兵。(见《三国演义》)

及至后代,精通此阵者已十分罕见,却不料出现在明代太湖山庄。太湖山庄庄主澹台仲元化用此阵,训练八人立于八门位置上,攻敌时进退自如,来去如潮,古怪厉害之极,并曾用此阵法困住大内八大身怀绝技的高手。(见梁羽生《萍踪侠影》)

再如任天吾家的假山树木即按八阵图古法布置,普通人若不熟悉此阵,绝对走不出去。(见梁羽生《鸣镝云录》)

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后人考其遗迹绘成图形,见《武备志》。据记载,八阵图遗迹有三处:《水经注》及《汉中府志》说在陕西沔县(今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寰宇记》说在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南江边,《明一统志》说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的牟弥镇。

最近,河南省密县发现一套我国最早的《风后八阵兵法图》。该图共分九幅,一幅为八阵正图,其它八幅为八个阵式,即: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图旁附有文字说明,详细介绍了每个阵式在特殊环境下进攻退守的战术应用。据《史记》载,风后为轩辕黄帝的一员将帅。密县云岩官遗存的唐朝军事家、常州刺史独孤及的《云岩官风后八阵图》碑,详细记载了黄帝和风后研创《八阵图》的事迹。此图的发现,把我国八阵兵法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五百年。

China古阵法系列之一

类别:玄幻

China古代作战是非常讲究阵法即作战队形的,称之为“布阵”。布阵得法就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克敌制胜。

China古代军事史上有名的作战阵法有三种:

一、八阵这是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创造的,据说是受了《易经》八卦图的启发,所以又称八卦阵。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当年诸葛亮还用石头在四川奉节布设过八阵的方位,作为教练将士演习阵法之用,名为“八阵图。”

二、撒星阵是南宋名将岳飞破金兵“拐子马”的阵法。撒星阵的队形布列如星,连成一排的“拐子马”冲来时士兵散而不聚,使敌人扑空。等敌人后撤时散开的士兵再聚拢过来,猛力扑击敌人,并用刀专砍马腿,以破“拐子马”。

三、鸳鸯阵是明代将领戚继光为抗击倭寇而创设的一种阵法。他把士兵分为三队,当敌人进到百步时第一队士兵发射火器;敌人进到六十步时第二队士兵发射弩箭;敌人进到十步时第三队士兵用刀矛向敌人冲杀。这些变化反映了China作战阵法从传统的方阵向多兵种的集团阵法演变的过程。

八阵图好像只是“正合奇胜”的雏形,到了诸葛亮时期的八阵图则演变为细化到由3个士兵形成三角形排列,大到军团间形成三角形排列组合成一阵,八阵只是一个概数,不一定非得是8个阵才行,以此达到围攻敌人而有指挥有序的目的。阵中的正、奇两兵会互换,没有固定的位置和人员。

再补充鸳鸯阵的细节:近距离厮杀时,以5人为一伍,两人持长枪冲开倭寇阵型,两人用竹竿(听说滴)架起单个倭寇的日本刀,一人用大刀砍杀之,就是以5打1,而且鸳鸯阵里的士兵多是同乡,因此可以一人被围全伍救之,一伍被围全军救之,很少有士兵战死的情况。

ps:日本刀硬倒是硬,但是韧性不好,经常是砍进戚家军的大刀里面被卡死然后被掰断,明人根据两种刀的特点设计出了“倭刀”,用的China剑的握把。

八卦两仪阵

按先天小八卦乾坤排列,配合以灯光的奇妙作用的一种战阵。此阵以七数为杀着,每一正必有一反。入此阵者,会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仿佛脚下地面尽向一边偏斜。灯光变幻莫测,有化一为七之妙。这七个幻影之中,第三个乃是真身。朱翠曾在不乐岛陷身此阵,得单昆之助破阵而出。(见萧逸《无忧公主》)

七星锤阵

武林中号称北斗七星座的戈华昌等所用阵法。七人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各持流星锤攻敌,其妙处是每次发招,皆能一锤化七,串成北斗星座,整齐划一,连绵不绝,无懈要击。白马公子余通纯曾为此阵所困,濒于绝境,幸得情人上官素相助才破阵而去。(见曹若冰《碧血青锋》)

七星飞锤阵

参照北斗七星之形布天下的阵法。“沙陀七锤”按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开阳星、瑶光星、天枢星的方位站定,将敌人围在阵中,各人随意发招,每人飞锤全是一球化七,连绵不绝,产生的雄浑内力使敌人感到运转不灵,时间一长就可困死敌手。此阵暗含天地环宇的生息相克之学,虚实倒置,无本无未,实在难测难防。张定远曾为此阵所困。(见古龙《迷光血影》)

七杀阵

全称“天昏地暗七杀大阵”,由武林中独眼跛足的轩辕三缺创造。其特点是诡异、恐怖。该阵由七个黑衣瞎子组成,他们左手提一根明杖,右手持一把折扇,围住所要消灭的目标,在一种带着奇异节奏的琴声伴奏下,凌空起舞。琴声的节奏越来越快,他们的脚步也越来越快,明杖的舞动也越来越急,而七个人包围的圈子,则渐渐缩小,产生的压力,也渐渐加大,就好像一张织好的网,正在逐步收紧。这时他们的目标如同变成了一条网中之鱼,束手待毙。轩辕三缺曾用此阵法活捉女侠萧十一郎,结果反被萧十一良以刈鹿刀攻破。(见古龙《火并箫十一郎》)

七星八卦剑阵

昆仑派剑阵,为昆仑七子所创,昆仑派仗以成名。这剑阵按八卦的方位而设,又暗合七星变化。临敌时,昆仑七子之首灵虚子站在乾位上,依次灵霞子站定坤位,灵中子立坎位,灵患子守震位,灵云子把离位,灵泉子护兑位,灵玄子防巽位,留出艮位让人进出。七人功力相差无几,声息相通,心心相印,纵横合击,彼此呼应,因此,力道的发挥超出了七个人连合总力之上。昆仑七子曾以此阵困住七煞儒生闵孝和冰魄神君曹钧,二人因得灵空法师出面说项,才没有丧于此剑阵下。(见陈青云《沉剑迷星》)

十二都天门阵

道家四十九阵中的第一阵,系参透《易经》秘奥所创。道家高手以十二根小圆棍顺手插在地上,在外行看来,一点规律也没有,东一根,西一根有正的有斜的,仿佛随便乱插上去的一样,但是若开了“死”、“灭”两门,即便是武林高手,若不懂其中奥妙,也会在该阵法中转些时候。该阵用来阴敌,实在神妙至极。(见陈青云《巨掌魅影》)

九宫八卦阵

四川唐门掌门唐天生三师弟柳清河所布阵式。此阵将堆堆碎石依九宫八卦方位排列,变化繁多。人被困阵内,只觉四处昏黑如晦,阴气森森,雾气沉沉,不得其门而出。(见东方玉《红线侠侣》)

九宫八卦剑阵

最能表现武当剑法威力的剑阵。由九个精通连环夺命剑法的人,按着九宫八卦方位而布成。自从明末武当派的黄叶道人创此剑阵之后,百余年只用了三次。武当派的连环剑法本以迅捷绵秘见长,若是几个精通连环夺命剑法的人同使,那就简直没有半点空隙,连苍蝇也难以飞过。(见梁羽生《云海玉弓缘》)

刀网阵

刀王余峻峰所创阵法。该阵为九人一组,八人分站坎、离、兑、震、巽、乾、坤、艮八个方位,另外一人居中接应,以快刀攻敌,分进合击,九人如同一体,对方若图各个击破,势必伤在乱刀之下。(见梁羽生《广陵剑》)

刀棒三绝阵

由传神甲、容神午、曹神亥三个人执三根铜棒和三把尖刀组成的战阵。江湖上很少有人能逃出此阵。万杀门主黑杜鹃就死于刀棒三绝中。后杀手之王司马血以一柄碧血剑破掉了刀棒三绝阵。(见古龙《快刀浪子》)

三茅宫假山

三手真人利用三茅宫假山布置的一种奇门迷魂阵。这假山和围墙差不多高,落进假山便觉四周昏黑、山陵起伏、高峰插天,天论你如何奔跑,都找不到出路。楚玉祥、英无双曾身陷假山中。(见东方玉《东方第一剑》)

飞鱼九鼎阵

江泽湖水寇飞鱼蒋兴设计的一种战阵。九人、九鼎、九舟,前后左右分布,往来纵跃,飞鼎、九舟一齐动作,虚虚实实,令敌眼花缭乱。据说这九鼎乃殷商时代,天子派兵丁五百开采川境巴颜喀拉山金石练就,在China数千年历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见梁羽生《武当一剑》)

据《史记?武帝纪》:“禹收九入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相传成汤迁九鼎于商邑。由于九鼎成了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求鼎之事。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唐武后万岁通天二年、宋徽宗崇宁三年,也曾铸九鼎。金人南下,掠取九鼎北徙,后下落不明。作者利用九鼎的典故,虚构了这一阵法。

千面搜杀阵

八卦夺门阵的变种,和阳光折射相组合而成。列阵者每人一手执刀,一手执多棱银牌,利用特殊地形和阳光折射造成奇特的幻觉,一人幻化为四,四人幻化为八。入阵者虚实莫辨,有四面八方受敌之感。曹羽在汉阳郊外用此阵围困朱翠,朱翠跃至高处俯视窥出破绽,破阵而出。(见萧逸《无忧公主》)

小六乘慑心阵

病书生花明穷五年心力创研出来的阵法。郭飞鸿不慎身陷此阵中,只见密林环抱、株株相接,找不到出路。他认准一个方向,疾行三数里光景,可眼前仍然是一片密密麻麻的树林,再仔细一看并没离开原处,只是在这附近圈子。(见萧逸《天龙地虎》)

大五行剑阵

武当派闻名江湖的剑阵。二十五位道人,五个一组,像一朵梅花似的列成阵式,把敌人围在中间,剑阵流动,二十五支长剑,汇成一片精芒,同时出手,密不透风,威力无穷。大五行剑阵下少有人余生。(见东方玉《北山惊龙》)

天风银雨阵

“*流香”任风萍为对付中原武林高手所创的阵法。它以无比精严的配合见长,具有“天、地、风、雨、日、月、云、雪、霜”九种变化,互为辅助,生生不息,又佐之以练子流星锤等奇形兵刃,极具威力。南宫平、梅吟雪等均曾陷入此阵。(见古龙《护花铃》)

天盲大阵

天盲会独门阵法。天盲会弟子在对敌时,由数十人一齐拉住竹竿,联结成一个奇怪的图形。其中一人出竿,则其余数十人亦纷纷也竿,有的打头,有的打腿,置对方于顾首不顾尾之境地。此阵法威力无比,天下罕有敌手。(见萧逸《金弓女杰》)

天欲烟梦

集邪教的邪香毒雾秘方为一炉,专门迷神乱性及使人进入亢奋与昏眩境地的邪毒阵法。一般人如果嗅到这种异香扑鼻的天欲烟梦香气,那怕只有一丝一缕,也会中毒。中毒的征兆,就是面泛桃花色,如果没有先服下解药或及时避开,则必会全身发热,渐至昏眩。在欲火煎熬下,双目通红,全身也泛也红色,口中干渴如焚,喉中似要喷火。不是疯狂嘶叫如犬,就是进入昏眩状态,灵智迷失,陷入幻想,直至死亡。(见鬼谷子《江湖风云录》)

天罡北斗阵

全真七子集体御敌的阵法。按北头星座的方位,七人盘膝而坐,马钰位当天枢,谭入端位当天璇,刘处玄位录天玑,丘处机位当天权,四人组成斗魁;王处一位当玉衡,郝大通位当开阳,孙不二位当瑶光,三人组成斗柄。北斗七星中以天权光度最暗,却是居魁柄相接之处,最是冲要,因此由七子中武功最强的丘处机承当,斗柄中玉衡为主,由武功次强的王处一承当。天罡北斗阵是全真教中最上乘的玄门功夫,迎敌时只出一掌,另一掌却搭在身旁之人身上,敌人来攻时,正面首当其冲者不用出力招架,却由身旁道侣侧击反攻,犹如一人身兼数人功力,的确威不可当。若是陷入天罡北斗阵,除非将七人中打倒一人,否则决然无法逃出。阵中七人以静制动,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腰则首尾皆应,牢牢将敌人困于阵中,但是若深谙此阵奥妙,抢占北极星位,便能以主驱奴,制得北斗阵缚手缚脚,不得自由施展。后来,这一阵法成为全真派集体御敌的法宝,可单由七人布阵,也可由九十八人布阵,每七人一组,布成十四个天罡北斗阵,和每七个北斗阵又布成一个大北斗阵一正一奇,相生相克,互为犄角,更是威力无穷。(见金庸《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

云雾奇障

雷火洞口以雾封洞的机关。早晨、傍晚时分,雷火道人到山中采集云雾,收入葫芦中。需要时放出云雾,则洞口茫茫一片,不虑外人窥破。(见萧逸《天龙地虎》)

五行阵

石梁派祖传武功。阵势圆转浑成,不露丝毫破绽,内含五行生克变化之理。一人也手,引致对方进攻,自示弱点,其余四人立即绵绵而上,针对对手身上的弱点进袭,不到敌人或死一或擒,永无休止。五人招数互为守御,步法互补空隙,临敌之际,五人犹似一人,浑然一体,变化无穷无尽。五行阵传至温氏五祖,经五祖十多年潜心钻研,又创成八卦阵作为辅佐,由石梁派温氏五祖的第二代好手十六人按八卦方位而立,阵法与五行阵全无二致。石梁派温氏五祖以此阵法擒捕金蛇郎君夏雪宜。后袁承志用金蛇郎君为破五行阵而殚竭心智创出的《金蛇秘籍》大破五行八卦阵。(见金庸《碧血剑》)

五方剑阵

终现五剑经过二十年苦心孤诣练成的剑阵。五人站在五个方法,呈梅花状,将敌人围在中间。进攻时,五个剑法各不相同,有的正面主攻,有的偷袭,有的从侧封解。终南五剑以此阵对付石母,石母武功虽高,也脱身不得。(见东主玉《东方第一剑》)

五鬼阴风剑阵

由川中五鬼所创。五鬼练有一种极其歹毒的阴毒功夫,出剑时,将内力贯注剑身发出,更利用剑身小孔震荡空气,发出呜呜鬼嚎般的声音,扰乱对方心神,使对方因而失手。地灵教教主武继光一人斗五鬼,手持金精玉魄剑绕空一匝,倒卷而下,立时削断了五鬼的二支长剑,破掉了五鬼剑阵(见卧龙生《玉剑香车》)

反五行花树阵

武功称雄天下的天机老人和三间神尼,手植花树依反五行原理分布于所居山洞之外,奥妙无穷。人若置身阵中,如坠入浓云密雾,耳目俱失效用,无法走出咫尺之地,此阵还能令陷落之心念浮动,生成诸般幻象,贪念、色欲、往事趁虚而入,四周五色缤纷的花树都化成千百个艳装美女,由念生淫,由淫生欲,由欲焚身,死状苦不堪言。故此阵专用于惩戒淫恶之徒。内宫侍卫赵海萍虽然年近三旬,却犹是童身,未曾动过色欲之念,所以最终通过反五行花树阵,得到了《归元秘籍》,练成天下第一高手。(见卧龙生《飞燕惊龙》)

六合阵

乔拓疆等海盗练成的一套六人阵法。十分复杂,进退变化均按照五行八卦的方法,六人彼此呼应,轮番进攻,威力不凡,是乔拓疆的镇山之宝。他们曾以此阵法取胜厉擒龙和邵元化一家。(见梁羽生《鸣镝风云录》)

另,柳英奇所设战阵。包括乾、坤、生、死、水、火等六门。柳曾以此阵对付苏雨的徒弟毛一波。(见萧逸《天龙地虎》)

六合,也是一种武术用语,以精、气、神相合为内三合,手、眼、身统一为外三合,统称“六合”。又,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身合、身与手合、手与脚合、脚与胯合,也叫“六合”。

水心亭机关

凤尾帮机关。凤尾帮最高府第为福寿堂,内三堂总揽本帮法治,可也没有干涉福寿堂之权,福寿堂是有功于该帮的前辈纳福之地。福寿堂的最后面有一座水心亭,是福寿堂中最险要所在,用来关押别帮高人。水心亭内设巧妙机关,外人极难闯过。从福寿堂有三条水面上的道路通向水心亭,三条路均极难辨认。正中一条和右边一条,全是假设的荷叶桩。左边一条是真的荷叶桩,乃用整根杉木连接扎入水底的,非常坚牢。但在水面下三尺多,只以一根铅条做荷梗,根本吃不住多大劲,只要你一着脚,非掉在里头不可。因而即使认出真荷花桩,欲通过时亦需借着轻功提纵术,气不能散,也不能停,而当中和右边这两条假荷叶桩,任凭你如何轻功卓绝也不成。因为身形飞纵到桩上,前边十几根全是真的,只突然的一点上是假的;假桩之后再无着脚处,乃是一片水面。凡是运用轻功提纵术的,眼看前面已没有着脚之地,势须飞纵上最末一根桩上才能回身。而这最后一根偏是假桩,设想这刁钻古怪荷叶桩时便算计到行人会自行陷溺。(见郑证因《鹰爪王》)

水牢

史朝英关押方辟符和聂隐*机关,它建筑在地底下,周围都是坚厚的石墙,分为两层,上层是个蓄水池,下层是牢房,一开机关就可以将牢房淹没。(见梁羽生《龙凤宝钗缘》)

少林罗汉阵

少林派弟子的阵法。临敌时五人联手,将敌人团团围住,流动时如行云流水,停下来重如山岳,敌人极难突围。这种阵法如蟒蛇盘成蛇阵,首尾相应,绝无破绽。心眉大师曾布下此阵对付阿飞。但阿飞从仙鹤对付蟒蛇的办法中得到启发,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终于靠快剑、快腿破了此阵。(见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

正反四象阵

师陀国少女宇文虹霓布置的阵法,用以对付楚平原。它根据八卦的坎、离、兑、震、巽、乾、坤、艮等八个方位,安排八位武士占据,将敌人围在阵中。其中四个下方向和四个斜方向,虚实相生,正反互用,故名“正反四象阵”。临战时,敌人极难突围。(见梁羽生《龙凤宝钗缘》)

四象阵法

豫中四丑依据先天八卦易理化合,并按东、南、西、北、中五行方位,苦练而成的一种阵法。四象阵法一发动,四丑弟兄四人各按方位变化,循环出手,此进彼退,生生不息,奥妙无穷,威力至大。戈碧青与庄韵晴联手,一鞭一掌同发,瓦解了名震江湖的四象阵。(见曹若冰《金剑寒梅》)

四绝剑阵

青城派镇派绝艺。与少林罗汉阵、武当七星阵并重江湖。此阵共有四种不同的剑法,由四人同一时间出手,内含春、夏、秋、冬四序,相生相克。第一招出手,便含有立春木旺水绝、立夏火旺木绝、立秋金旺火绝、立冬水旺金绝等四招绝学,故名四绝剑。功力不逮的人,不要说胜过四绝剑阵,就是这第一招,都极不易接住。(见东方英《武林潮》)

伏羲发明的究竟是八卦还是六十四卦?
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伏羲发明了八卦,周文王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从发明和创造卦象模式的目的看,八卦和六十四卦都是伏羲发明的。出土文物证明,伏羲时代具有相当高的数学计算能力和系统的天文学水平。
伏羲六十四卦序是由伏羲八卦序重卦而来,伏羲六十四卦可排为圆图、方图和次序图。伏羲先天八卦次序是自然生成序列,其生成次序来源于《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即太极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来源是《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序有着严格的象数规律,在六十四卦次序图中,卦序与二进制数学有着及其密切的对应关系。伏羲六十四卦圆图是次序图的S型排列,其两侧也呈二进制数理变化(见图四)。图中直接相对着的两卦都是相错(卦爻阴阳相反)之卦,如乾对坤,夬对剥,大有对比,大壮对观,坎对离,泰对否等共有32对。伏羲六十四卦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渐变过程和对立统一关系,在圆图中最重要的一对卦就是乾坤,位于圆图的上下之位。古人以伏羲六十四卦序反映阴阳二气的周期变化,从而制定了卦气图。由一年卦气来看,冬至一阳复来,夏至一阴姤至,反映一年阴阳二气的消长情况。

阴阳鱼太极图和六十四卦圆图有什么关系?太极图实际上也是伏羲六十四卦圆图(伏羲八卦圆图)的抽象和概括,它是将乾坤以太极图中的阴阳来代表,左侧乾卦统领的其它的三十一卦(阳多阴少)以阳中含阴来代表,右侧坤卦统领的其它三十一卦(阴多阳少)以阴中含阳来代表。其量变过程则以阴阳鱼的S型曲线表述(参见图四)。

宋道士陈抟传出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序和阴阳鱼太极图,朱熹将伏羲六十四卦圆图和次序图刊入《周易本义》之书前(朱熹未曾见到阴阳鱼太极图),对后世影响甚大。伏羲先天图伴随着《周易》哲学十七世纪传入欧洲,对欧洲哲学产生深刻影响,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来布尼兹受伏羲次序图的启发创立了二进制数学,为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黑格尔很佩服中国的《周易》哲学,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上赞叹:“《周易》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中阐述了三个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而伏羲卦序圆图几乎就是其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图象化原版。

在图四的伏羲六十四卦圆图中,由坤经左侧到乾的变化过程就是量变到质变,而坤到乾就是一个否定的过程;再由乾经右侧再返回坤同样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乾到坤又是一个否定的过程。因此由坤到乾,再由乾到坤完成了否定之否定的全过程。哲学界有人在研究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之间的关系,如果站在《周易》阴阳的基础上去研究是不是变得非常简单!

伏羲卦序揭示了事物阴阳消长相互转化的周期变化规律,偏重于自然哲学;文王卦序则揭示了事物变化阴阳互动平衡和谐的变化规律,偏重于人文哲学。伏羲卦序重于象数,卦序与卦义没有什么关联;而文王卦序重于义理,卦序与卦义有着密切的关联。伏羲卦序重在揭示事物矛盾的相互转化和量变过程,而文王卦序则重点揭示事物矛盾的相互和谐与均衡变化。伏羲卦序和文王卦序都揭示了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但伏羲卦序更加强调的是阴阳矛盾的转化过程(即“斗争”性),而文王卦序更加强调的是阴阳矛盾的和谐互动状态(即“和谐”性)。文王卦序揭示的阴阳矛盾互动致和的规律,可以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补充。
伏羲六十四卦圆图应用方法
邵雍一生的学问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故此著《梅花易数》写地数和人数的变化,著《皇极经世》写天数的变化 。两书合在一起,才是天、地、人三才合一,才是完整的八卦应用方法 。其学术根源在于《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伏羲六十四卦圆图》是由先天八卦扩充而来,《皇极经世》讲的就是《六十四卦圆图》的事,这圆图大到宇宙生成,社会兴衰治乱,小到衣食住行等等都能管到。《梅花易数》讲的就是《六十四卦方图》的规律,这方图可管人的生老病死,寿命长短等问题,总之人的一切规律都包括在方图中。
伏羲六十四卦圆图--------代表天道规律
伏羲六十四卦方图--------代表地道规律
    伏羲六十四卦方圆之间--------代表人道规律天地人三才之道全,方是大道之源。方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方能修身立命,治国平天下。
⊕皇极经世(天数)
    《皇极经世》最基本的一个概念是把人类的历史寿命根据六十四卦圆图规律,拟出了一个间接公式,叫做“元、会、运、世”。简单地讲:以一年的年、月、日、时作基础,所谓的一元,便是以一年做单元的代表,一年(元)之中有十二个月,所以一元之中便有十二个会。每个月之中包含三十天,所以一会包含三十运。一天之中又有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有三十分,因此一运之中包含十二世,一世又包含三十年。扩而充之,便构成了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中,共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之中共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之中,共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一元便是代表这个世界文明形成到毁灭终结的基数。
列成公式如下:
1元=12会=360运=4320世=129600年
1会=30运=360世=10800年
1运=12世=360年
1世=30年
    这个元会运世是以六十四卦方圆图为基础的,大的方面可以说明自开天辟地以来到达最后天地毁灭的寿命。还可以表示国家的治乱兴废,后世的推背图都是从这个理论上来的,小的方面到每个人每天的运气好坏,喜怒哀乐,都可以用圆图表示出来。
    邵雍用天干地支配上六十卦(除去乾、坤、坎、离四正卦)和二十四节气来表示“元、会、运、世”。
一元的十二会用十二地支表示如下:
子会表示二十节气的冬至和小寒;
丑会表示二十节气的大寒和立春;
寅会表示二十节气的雨水和惊蛰;
卯会表示二十节气的春分和清明;
辰会表示二十节气的谷雨和立夏;
巳会表示二十节气的小满和芒种;
午会表示二十节气的夏至和小暑;
未会表示二十节气的大暑和立秋;
申会表示二十节气的处暑和白露;
酉会表示二十节气的秋分和寒露;
戌会表示二十节气的霜降和立冬;
亥回表示二十节气的小雪和大雪。
每会的三十运用六十甲子表示,比如:
子会的三十运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表示。
丑会的三十运用“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表示。
寅会的三十运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表示。
卯会的三十运用“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表示。
辰会的三十运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表示。
巳会的三十运用“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表示。
午会的三十运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表示。
未会的三十运用“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表示。
申会的三十运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表示。
酉会的三十运用“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表示。
戌会的三十运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表示。
亥会的三十运用“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表示。
一元之中十二会与六十卦(除去乾、坤、坎、离四正卦不用)配合运用,每会五卦:
子会是复卦、颐卦、屯卦、益卦、震卦。
丑会是噬盍卦、随卦、无妄卦、明夷卦、贲卦。
寅会是既济卦、家人卦、丰卦、革卦、同人卦。
卯会是临卦、损卦、节卦、中孚卦、归妹卦。
辰会是睽卦、兑卦、履卦、泰卦、大畜卦。
巳会是需卦、小畜卦、大壮卦、大有卦、夬卦。
午会是姤卦、大过卦、鼎卦、恒卦、巽卦。
未会是井卦、蛊卦、升卦、讼卦、困卦。
申会是未济卦、解卦、涣卦、蒙卦、师卦。
酉会是遁卦、咸卦、旅卦、小过卦、渐卦。
戌会是蹇卦、艮卦、谦卦、否卦、萃卦。
亥会是晋卦、豫卦、观卦、比卦、剥卦。
    这样一元中十二会有六十卦和二十四节气相配。元会运世用数学模式表示如下图(此图为潘雨廷先生绘制,见《周易研究》1994·4)


六十四卦圆图在应用上有简便方法,先须记忆一个歌诀,如下:

六十四卦方圆图歌诀
乾夬大有及大壮,小畜需兮大畜泰。
履兑和睽与归妹,中孚节兮损和临。
同人和革离与丰,家人既济贲明夷。
无妄随兮噬盍震,益和屯兮颐和复。
姤和大过鼎与恒,巽与井兮蛊和升。
讼与困兮未济解,涣与坎兮蒙和师。
遁和咸兮旅小过,渐和蹇兮艮和谦。
否和萃兮晋和豫,观和比兮剥和坤。

按上面的歌诀去记忆,用起来相当方便,只要熟记,遇事起卦时用脑子一背歌诀就可以了。六十四卦方圆图如下:

《皇极经世》在算历史命运时以唐尧登位那一天,甲辰年为标准。因为历史记载,在唐尧就位的时候有五星联珠的现象, 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天上列成一排,有一定的天象,在那时呈现, 所以用这一天作标准。根据六十甲子原理和八卦配合演变,就知道历史社会人类的现象,多少年有一个变化,如何变化等。至于变化什么现象,知道这个元会运世的大法则,再研究卦象就可知会变成什么现象了。按皇极经世原理,我列了一个从皇帝元年到如今的历史演变表,希望大家仔细研究一下,就会明白邵雍的学问是多么高明了。

中华民族历史运气表

1864年-2043年180年的值年卦

(一)

(二)

(三)

在前表中所列是从古至今逐年逐世的演变卦象,每个朝代是什么卦,处在什么会中,什么运中,都一清二楚,在具体应用时可以查看。
    在后表中列出了1864年-2043年180年的值年卦象,查表即可知道每一年处在什么卦中,有什么事要发生,从卦中就可推得 。值世卦的求法, 是把元、会、运、世中的值世卦,作为首卦,按六十四卦圆图顺序依次排列,值世卦与甲子年相配,第二卦与乙丑年相配,第三卦与丙寅年相配……排完六十卦(除去乾、坤、坎、离四正卦)正好排完六十甲子的六十年,也就是一世的三十年,两世的六十年的卦象。
    据邵雍的思路研制了一个圆盘和一个方盘,把《皇极经世》和《梅花易数》都融汇其中,使用起来毫不繁琐,只要有六十四卦基础的人都能应用。

[ 本帖最后由 落魄狭 于 2008-12-21 21:22 编辑 ]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联系微信QQ:5087708 Email:5087708@qq.com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友上传分享,仅供试听,若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